11月22日,因接待量一時飽和,巫山縣三峽龍脊景區和渝中區鵝嶺棧橋在同一天發布限流措施,引發業界關注。
這兩個景區,為何有如此的魅力,火得需採取限流、預約措施?
火爆引發“人從眾”效應
11月22日下午1點,因游客接待量已達飽和、車流量已達上限,大三峽景區之一的巫山縣三峽龍脊景區發布限流公告,引導客流向寧江渡、神女祠和大昌古城、巫山下莊天路、三峽裏·竹枝村等周邊景點景區疏散。
同一天,在渝中區鵝嶺公園的鵝嶺棧橋入口,游人打堆。為了預防發生擁擠、踩踏事故,渝中區公園管理中心也發布公告,從11月25日起對鵝嶺棧橋實行線上實名預約管理。
人氣火爆,引發“人從眾”效應,近兩日兩景區游客只增不減。
在三峽龍脊景區,景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有關部門派出交巡警、旅游志願服務人員等在現場加強疏導,確保游客的游覽安全與出行體驗。
24日下午,在鵝嶺棧橋入口,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是工作日,但游人仍很多,在入口也得排隊等候5分至10分鐘不等。工作人員説,最近兩個周末,入口天天排起數百人的長隊。
“換了角度,有不一樣的體驗感”
兩景區緣何成為近期的人氣打卡地?游客有怎樣的感受?記者進行了探訪。
“角度不一樣,給了我們全新的體驗感。”在三峽龍脊景區,來自鄭州的史先生稱,這是他第三次到巫山旅游。前兩次均是乘船觀風景看紅葉,可謂“仰看”,而這次爬上形似巨龍脊背的巫峽山巔,看到由石灰岩層疊擠壓形成、褶皺間保留着古長江侵蝕痕跡的地貌奇觀,沿途探秘明代鎮水塔遺址、道教聖地文峰觀,俯瞰長江江景、巫峽峽谷,三峽之美給了他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鵝嶺棧橋,不少游人感嘆:“棧橋給了我們欣賞風景的好角度。”游客何女士喜歡游園,她説,前幾年一個冬天,她到鵝嶺公園一游,當時游人不多,甚至有點冷清,沒想到最近火出了圈。她認為,新修的鵝嶺棧橋沿崖壁蜿蜒,從棧橋可俯瞰嘉陵江水道及化龍橋等大片城區風景面貌,可以瞰拍軌道穿樓的獨特場景……這些全新的視角體驗,給了游人不一般的感受。
創新業態將帶來更多新奇
三峽龍脊、鵝嶺棧橋火出圈,不僅只是因為景區給予了游人新視角。近年來,重慶充分發揮雄奇山水等資源稟賦優勢,充分發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不斷推動景點景區圍繞增強游客體驗感改造發力,用創新吸引景點景區人氣,持續推動文旅産業呈火爆出圈勢態。
“三峽龍脊、鵝嶺棧橋火出圈,還只是開了個頭。”重慶市文旅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重慶廣納民意,認真收集文旅發展“金點子”“好創意”,每年通過科技應用、跨界整合等“上新”特色文旅項目100多個。這些“文旅矩陣”中,有的可以從高空一躍而下體驗跳傘的自由與快樂,有的可以搭乘航空器凌空感受三峽風光,有的可以在景區操控無人機體驗“實時雲游”……經過多年的培育,它們脫穎而出,給予游客更多新奇、豐富的文旅體驗,增加重慶文旅活力,提升重慶文旅産業的“厚實度”。
記者手記
“自我限流”會贏得更多顧客
旅游景點景區自我限流,這種措施可不常見。但在重慶,除了近期的三峽龍脊、鵝嶺棧橋景區外,白鶴梁水下博物館、816工程景區、武陵山大裂谷景區等眾多景點景區都設有景區飽和指數,一旦達到最高承載量,景區就會採取限流措施。
三峽龍脊、鵝嶺棧橋的自我限流,是做了一道清醒的“減法”。限制的是景區人數,加的卻是對游客的舒適度與滿意度。
從安全角度看,這樣的限流措施是必要之舉。棧道、山崖景區地形複雜,人流量過大極易引發踩踏事故。景區限流,體現的是對生命的敬畏。
從游客體驗角度來説,這樣的硬核管理反而更顯貼心。説到假期旅游的痛點,人擠人絕對排在首位。一個景點,拍照都得排很久的隊,甚至人流量大得到了擁擠程度,那肯定難有好的感受,更別説有心情欣賞風景了。三峽龍脊、鵝嶺棧橋限流可能讓一些游客有等候一時的遺憾,但現在的游客,越來越看重的是品質,而不再是單純追求“到此一游”。相信兩景區的自我限流,會贏得更多顧客的真心認可和真實口碑。上游財經-重慶晨報記者 楊聖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