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面,驕傲一個縣|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4 11:28:2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一根面,驕傲一個縣|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

字體:

  來源:11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米揚

9月27日,第五屆重慶小面文化節(雲陽)現場。 (受訪者供圖)

  初冬時節早上七點,北京東南六環附近的新海市場像往常一樣開始營業,面攤檔口的王志發夫婦已將鮮面擺進櫥窗。買麵條的大都是附近老主顧,奔着他們家當天的鮮面而來。

  “請問攤主是哪人?”

  “重慶的。”

  “重慶哪的?”

  “雲陽的。”

  果然是雲陽面!

  “有人煙處就有雲陽面”,記者剛從重慶雲陽縣採訪回來,聽到很多關於雲陽麵條的故事,回到北京特意到市場上實地驗證一下。

 巴陽杠子面生産車間。 (受訪者供圖)

  在雲陽,面業協會會長黃兆明對雲陽人做面很自豪。“現今有20多萬雲陽面工,遍佈全國2700多個縣區,連西藏墨脫都有雲陽鮮面。雲陽人開辦的7萬多家麵店、面攤和企業,佔據全國鮮面市場70%以上的份額,年現金流超過700億元,關聯産業産值上千億。我們面業協會做過測算,雲陽人一天做的麵條,用韭菜葉的寬度計,可以繞地球100圈,400多萬公里。”

  雲陽人以勤勞的雙手將鮮麵條推向全國,一個小麥産量可以忽略不計的普通縣域,憑藉做麵條這個再普通不過的賽道,帶動上下游産業每年創造千億産值,奧秘何在?

 這是11月4日在雲陽早面餐廳拍攝的炸醬面。雲陽早面是雲陽縣打造的麵食品牌之一。新華社記者 肖瀟 攝

  不怕苦累講誠信,一根面串起兩個雲陽縣

  雲陽的歷史有3000多年,西漢時期鑿井取鹵大規模制鹽,是中國井鹽的重要發祥地。鹽業的繁榮讓雲陽成了南北客商的中轉站。漢代起鹽商帶來北方的麵食技藝,與當地的鹽滷水碰撞,誕生了勁道耐煮的雲陽鹼水面。

 雲陽農機廠開發生産的手搖壓面機。 (受訪者供圖)

  雲陽人真正走出去做麵條,則是因為三峽工程移民遷建過程中,大量的富餘勞動力需要外遷,做麵條成了雲陽人“闖江湖”的謀生手段。起初,他們背起100斤重的手搖面機,翻越大巴山,在宜昌、西安、北京街頭擺攤,這是中國最早的“麵條遊擊隊”,也是“雲陽面工”勞務品牌的雛形。從此,靠着這些遍佈各個城市大街小巷的沒有名字的小面攤,很多雲陽人支起了一家人的生計。

  “我們最早是八十年代初從雲陽坐輪船外出,肩扛背挑着面機,第一站就是湖北宜昌,開始做初級版的幹掛麵,用報紙包裹,人工切的面,麵條長短粗細不像現在這麼標準。”黃兆明講起雲陽面工大軍的發展史滔滔不絕。麵條是曬乾的,人工揉的面味道好,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第一批面工回到家鄉,去信用社貸款,但當時私人很難貸出款,就請合作社、村領導擔保,貸到款買了兩台面機又出去賣麵條。

  就這樣,父子、夫妻,老鄉帶老鄉,第一批雲陽面工陸續走出雲陽,看到生意好做,他們回來跟機械商説,馬達能不能換電動的——就這樣,設備不斷升級,麵條産量也就逐漸增加。雲陽的鮮麵條從原來的“半手工半自動”,到後來的全自動,40多年過去,現在的“5.0”版本小作坊裏,一人可以操控幾台機器。過去,3個人一天到晚做,一年賺個2萬塊錢已經不錯了,現在有的企業年産值已超10億元。

這是11月4日在重慶農高宏霖食品有限公司拍攝的各種口味的麵條模型展示。新華社記者 肖瀟 攝

  採訪中,雲陽縣委書記陳道彬多次説到,“雲陽面工這個行當值得尊重”。做麵條的從業者勞動強度較大,城市小作坊大都是凌晨一點就起床幹活,一直幹到早上八九點鐘,直到把當天的鮮面送給客戶、送到面館,才開始賣自己櫥窗裏的麵條。

  黃兆明説,雲陽人將麵條做出了口碑。跟客戶約好送貨時間,絕不失約,“我們雲陽人是用呵護生命的心態來做麵條。”

  “面一代”用辛苦來做面,到了“面二代”“面三代”,理念不一樣了,他們更想實現自動化做面。雲陽面業協會統計過,一年下來,本地僅更新面機就要花5億元。

 食客在雲陽早面標準店用餐。 (受訪者供圖)

  如何讓技術迭代惠及更多雲陽面工?充分調研之後,雲陽縣委縣政府提出了“雲陽見面”計劃。

  計劃提出,重點是把外聯搞起來,不管是一個省還是一個區縣,都設立一個外聯服務機構,成為面工們交流經驗的地方,讓新技術、新設備、新經營理念也隨着交流而流動起來。陳道彬説:“要讓他們知道家鄉人在關心他們。我們充分發揮面業協會的作用,讓一根面‘串起兩個雲陽縣’,讓新一代的理念和技術在雲陽內外都能落地生根,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發展。”

 這是11月4日在雲陽早面餐廳拍攝的炸醬面。新華社記者 肖瀟 攝

  讓年輕人覺得“做面也體面”

  作為面業協會會長,“面二代”的代表黃兆明很清楚雲陽面業的短板,比如“斷代問題”。

  “面一代”“面二代”當年不得不幹這行,他們“多數不希望孩子再做麵條”,覺得做麵條“一身面灰”,生活軌跡是“三點一線”,連朋友請吃飯都得拒絕,因為每天都要起早幹活。

  雲陽戶籍人口133萬,做麵條的就有20多萬人,佔總人口的近1/6,佔勞動力的比例更高。這個産業不能丟,還要持續發展,當前關鍵是要解決“斷代問題”——怎麼讓年輕人願意接手?唯一的辦法就是“解放生産力”,讓做麵條不再那麼辛苦,同時還能賺到錢。目前,雲陽面在推廣“統産分銷”模式,麵條生産交給大工廠集中做,原來的門店改成銷售中心、體驗中心,“像個小商超一樣”。

  這樣一來,從業者不用再天天面灰沾滿衣服;工廠統一生産,大家按股份分成,成立合作聯社,一個城市一個聯合社,形成良性經營的共同體。

 雲陽連年發面業生産加工車間。 (受訪者供圖)

  這個模式能解決很多問題:比如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也能讓年輕人覺得“做面也體面”——他們不用再熬夜做麵條,只要管理好門店就行。

11月5日,喜禾麥麵業創始人宋喜在重慶市雲陽縣喜禾麥麵業的標準作坊製作麵條。新華社記者 肖瀟 攝

  在雲陽縣城,1989年出生的嘉禾麥麵業主理人宋喜算是“面三代”。大學畢業後,宋喜在三峽銀行做了8年信貸員,2022年毅然辭職創業,與父親一起成了做面人。回顧當初的選擇,宋喜認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做麵條是長期性行業,只要口碑好、品質穩定,時間越長客戶越多”。

  宋喜説:“我特別認可國家對食品管理的嚴謹態度,我現在也是朝着這個方向努力。我做的麵條至少比普通麵條貴一倍,主打對生活品質有更高要求的私域客戶,因為原材料好,成本自然高。現在每天成品也就300斤左右,達不到量産,所以還沒有涉足電商。”

11月5日,喜禾麥麵業創始人宋喜在重慶市雲陽縣喜禾麥麵業的標準作坊製作麵條。新華社記者 肖瀟 攝

  創業3年,的確比以前累多了,比如一次做880斤幹面,父子倆要連續做9個小時,普通面坊兩個人三四個小時就能完成,“我們慢是因為工藝更精細”。宋喜對自己的麵條很有信心,幾十平方米的小面坊裏乾淨整潔,始終開着風扇。“不能開空調,空調會吸走麵糰裏的水分,麵條一下就幹了,裂紋更嚴重。”

  店面的墻上挂着足球明星C羅的海報,宋喜説,“C羅這個歲數還那麼厲害,我要向他學習”。

  宋喜的身上體現出雲陽“面三代”的敢闖敢幹的那股勁,“大家都知道雲陽麵條好吃,卻不知道具體的品牌。我的夢想就是做成一個雲陽面業的知名品牌。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個麵條品牌叫‘陳克明’,已經是上市公司了,雲陽麵條有這麼好的基礎,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做出一個大品牌。”

 這是11月4日拍攝的一家雲陽早面餐廳。新華社記者 肖瀟 攝

  一把面牽起千億産業鏈,有為政府積極助攻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縣域經濟發展作出重要指示,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勾勒了藍圖。發展縣域經濟,要加強分類指導,引導和支持各縣順應市場規律,依託當地資源,發揮比較優勢,找準功能定位,明確發展方向。

  “雲陽見面”計劃,除了“一根面,串起兩個雲陽縣”外,還有“一碗麵,喚起美食千千萬”,是説一碗雲陽面能作為美食的中樞,串聯起各種美味,為各地食客建立美好的連結;“一把面,牽起千億産業鏈”,是指雲陽靠麵條這個單品,做起上千億規模的産業。

 11月4日,在巴陽杠子面生産工廠,巴陽杠子面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劉益在展示巴陽杠子面的製作技藝。新華社記者 肖瀟 攝

  “我們面業協會將聯合市級幾個協會,一起關心關愛這幾十萬‘面人’,還有周邊相關産業的幾十萬人,讓這個群體健康、穩定、持續發展。”黃兆明説,雲陽20多萬人從事面業,還帶動巫山、奉節、開州等周邊縣區近20萬人,總從業人數超過40萬,“要是把這個規模放大,對各行各業的帶動不得了。”

  雲陽致力於面業區域品牌建設,自去年10月啟動到現在,已有近100家門店落地。黃兆明説,雲陽面要先做國內市場,再拓展海外市場;要把雲陽特色美食融入面業,再靠遍佈全國各地做麵條的老鄉拓寬銷售渠道,延長産業鏈,做大“雲陽美食”品牌。

  發展縣域經濟,要堅持系統思維,強化全局性、戰略性謀劃,注重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陳道彬説:“我們這些年在面業發展上受益很大,作為地方政府,我們要明確定位,要做好服務,當好助攻手,完善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保障,通過延伸産業鏈、提升附加值培育特色産業集群,實現強縣、興業、富民的有機統一。”

 11月4日,在巴陽杠子面生産工廠,工作人員在用杠子壓面。新華社記者 肖瀟 攝

  雲陽打出“雲陽見面,商機無限”的牌子,通過面業創業者為雲陽招商引資提供信息、搭建平台。陳道彬説,這一機制效果明顯,“14個外聯服務中心提供了很多招商引資信息,雲陽縣成立的招商團隊,今年已經簽約302億元,簽約量在重慶市區縣中名列前茅。”

  陳道彬還介紹,自己前段時間接待了兩位秘魯議員,他們問了加工條件等情況,都覺得雲陽面到他們那裏一定會很受歡迎。

  “雲陽面爽滑彈韌,勁道耐煮,也象徵着一路走來雲陽面人的堅韌性格,也是‘堅韌、忠勇、開放、爭先’重慶精神的雲陽寫照。落實四中全會精神,我們要繼續做好雲陽面業這篇大文章!”陳道彬説。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