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彈性引入“最強大腦”助企攻堅 南川“潮汐人才”機制探索區縣引才新模式-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4 08:55:03
來源:重慶日報

按需彈性引入“最強大腦”助企攻堅 南川“潮汐人才”機制探索區縣引才新模式

字體:

  “問題出在輪轂的共鳴腔設計上。就像兩個人合唱一樣,一個調子高、一個調子低,聲音就會互相打架。需要調整共鳴腔的大小,讓輪轂內部的振動相互抵消。”前不久一個周末,成振波仔細分析重慶市超群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超群工業)研發中心傳來的數據模型後,得出這樣的結論。

  研發團隊按照他的建議立刻在現場修改參數並驗證……1小時後,測試數據顯示:輪轂噪聲直降7—10分貝!

  成振波是重慶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副教授。通過南川區“潮汐人才”機制,他成了超群工業的“周末工程師”。

  作為阿維塔、北汽等車企的輪轂供應商,輪轂噪聲問題的技術突破,大大提升了超群工業在新能源汽車配套體系中的競爭力。

  據了解,南川區從2023年開始探索“潮汐人才”柔性引才機制,並於2025年升級&&具體舉措:在不改變人才與原單位人事關係的前提下,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為目標,讓區外高層次人才按需涌入、彈性服務。截至目前,該機制已精準響應47家企事業單位需求,攻克技術難題43項,推動一批合作項目落地生根。

  專家和企業“相親”——

  來最需要的人幹最緊要的事

  “我們被法半夏的炮製工藝卡住了脖子。”2023年初,南川區組織的一次企業座談會上,重慶上藥慧遠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上藥慧遠)總經理汪正龍直言不諱,“傳統方法靠老師傅手感,質量時好時壞,收率低。我們自己找過專家,要麼不接地氣,要麼難以持續。”

  優鈦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群接過話頭,“我們需要的專家,要能聽得懂設備‘方言’,理解産線‘脾氣’。”

  企業的困惑並非個例。“南川當時有超三成創新型企業在引進高端人才時,曾面臨過類似的難題。”南川區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全職引才成本高,是當時區內企業共同面臨的困局。”

  企業的呼聲成為改革的起點。2023年3月,南川區開始探索柔性引才機制,立足先進製造業、文旅康養、現代農業3個增長極建設需求,實施“潮汐人才”計劃。

  南川區相關部門深入40余家企業摸底,發現企業並非總需要專家常年坐鎮,更多是在技術攻堅的“尖峰時刻”急需“最強大腦”,卻苦於沒有可靠渠道。

  “專家憑什麼願意來?企業以前零散邀請,專家投入産出比低,缺乏保障。必須搭建一個長效平台,讓專家‘來得順暢、幹得舒心、付出有回報’。”南川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此,區裏一方面&&高校聯盟,建立了涵蓋300多名專家的“人才庫”;另一方面通過“渝才薈”數字平台動態摸排企業需求,形成精準的“需求清單”;再通過“校地交流會”“項目推介會”促成“企才雙選”,讓專家和企業像“相親”一樣面對面談合作,確保來的都是企業最需要的人,幹的事都是産業最緊要的環節。

  合作模式不斷豐富——

  從“周末工程師”到“常駐智囊”

  平台搭好了,第一口“螃蟹”怎麼吃?重慶上藥慧遠成了首批“嘗鮮者”之一。

  通過平台,企業&&上重慶中醫藥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教授楊軍宣。“最初只想請楊教授做幾次技術指導,解決法半夏炮製收率不穩的燃眉之急。”汪正龍回憶。

  沒想到,楊軍宣來到企業後提出了更大膽的想法,“實驗室在學院,問題在車間,來回折騰。不如把實驗設備搬進來,我們在生産線旁邊搞研發!”

  企業的車間裏,一時間擺滿了燒杯、溫控儀和高效液相色譜儀。楊軍宣帶着團隊與企業技術人員,將炮製的每個環節逐一拆解量化。

  他們發現,傳統工藝中“老師傅手感”對應的關鍵控制點,實則是溫度、濕度和時間的精確函數。經過上百次試驗,最終鎖定了最優參數區間,將法半夏炮製收率從83.64%提升至90%以上。企業憑藉這套標準化工藝通過國家級檢測能力認證,可開展16項中藥質量檢測,具備了對外檢測服務能力。

  “這次合作讓我們意識到,專家不僅能‘救火’,更能‘造血’。”汪正龍説,原本的短期指導,已延伸為長期的工藝優化和人才培養。楊軍宣團隊至今仍定期到廠,協助企業攻關新課題。

  幾乎同時,超群工業與成振波教授的合作則呈現了另一種可能。

  因教學任務在身,成振波無法長期離校。但這並未阻礙合作——“我們有難題,就線上呼叫成教授。”超群工業研發人員説,多次關鍵的降噪技術突破,都是在周末或晚上通過遠程視頻完成的。

  屏幕兩端,成振波調取數據、模擬分析,企業工程師現場調試、實時反饋,形成了“雲端診斷—現場驗證—快速迭代”的閉環。這種“雲端問診”模式,同樣高效地解決了企業的技術痛點。

  從試探性的短期項目,到深度綁定的長期合作;從解決單一技術難題,到共同規劃技術路線——企業的需求在合作中逐漸明晰,合作的模式在實踐中不斷豐富。不少專家從最初的“周末工程師”,逐漸成為企業的“常駐智囊”。

  和專家共享核心技術——

  從“成本負擔”轉向“價值投資”

  “潮汐人才”機制帶來的改變,正在南川各處顯現。

  在重慶上藥慧遠,法半夏年産量從80噸增至200噸,産品打入川黔市場。在超群工業,輕質降噪輪轂成功量産,並獲得重慶市科技計劃重點支持。在合溪鎮,文旅專家李波團隊打造的“合溪紅·理想鎮”讓2024年接待游客量較2023年增長4倍。

  更大的改變在發展模式上。對企業而言,人才投入從“成本負擔”轉向了“價值投資”。“過去我們買專利,現在和專家共享核心技術。”汪正龍道出許多企業家的心聲。張群也&&:“專家不僅解決了當下問題,更幫我們看清了行業趨勢,實現了從‘購買專利’到‘共建實驗室、共創核心技術’的跨越。”

  人才的流動也激活了本土生態。政策要求每位“潮汐人才”培養本地技術骨幹。在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蜂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羅文華團隊指導下,蜂農唐洪的蜂場成為國家級示範點,帶動頭渡鎮農戶養蜂600余箱。“羅老師的團隊雖不是天天來,但他們把技術帶到了山裏。”唐洪説。

  這些點的突破,正匯聚成面上的成效。數據顯示,南川首批47項柔性引才需求中,技術攻關類達27項,其中8項已進入量産階段,帶動相關産業年産值增長6300萬元。

  南川區“潮汐人才”的創新實踐,因成效顯著,已被重慶市委組織部列為值得推廣的創新案例。南川區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從“零敲碎打”到“系統推進”,“潮汐人才”柔性機制的實踐,不僅破解了區縣引才困局,更構建起“人才—産業—城市”協同共生的創新生態,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智力活水。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