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冬,璧山區比亞迪動力電池基地“火力全開”,多條“刀片電池”生産線滿負荷運轉,産品直供周邊多家新能源車企;
巫溪縣老鷹茶種植基地裏,從山東引進的改良品種迎來豐收,茶葉將銷往全國各地;
榮昌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內,來渝落戶的江西光速電子正加緊安裝設備,加快高精密度線路板項目投産進程。
這些跨越城鄉的産業圖景,正是重慶持續深化東西部協作戰略,以“全域協同、精準承接、生態共榮”理念積極承接産業轉移,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的生動寫照。
“一條鏈”招商
招“鏈主”帶“鏈條”共建産業集群
提及重慶生物醫藥産業,位於巴南區的重慶國際生物城堪稱行業標杆。這裡集聚了一大批生物醫藥企業,形成以生物制藥為核心,化學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協同發展的産業集群。
“我們將承接産業轉移與産業升級緊密結合,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生物醫藥産業鏈條式、集群式發展。”巴南區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持續引入東部醫藥龍頭企業,産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紛紛跟進轉移來渝,正推動生物城向千億級産業規模邁進。
重點招引“鏈主”“鏈長”企業,鍛造産業“全鏈條”,共建産業集群“新高地”,已成為我市多個區縣産業鏈精準招商的鮮明導向。作為工業大區的涪陵,近年來積極承接東部産業轉移,接連引入動力電池等多個百億級龍頭項目。涪陵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通過承接産業轉移,當地不僅集聚了一批動力電池龍頭企業,還吸引來多家新能源汽車及新材料等産業鏈關聯企業,産業版圖持續擴大。
立足本地優勢産業,精準承接轉移並推動轉型升級,已在巴渝大地蔚然成風:榮昌通過建設陶文化創意産業園,集聚大批玻陶企業,獲評“中國西部陶瓷之都”;大足依託五金、汽摩零配件等産業基礎,引入一批摩托車整車企業及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成為我市重要的汽摩配件生産基地。
與此同時,不少區縣聚焦戰略性新興産業,通過承接轉移培育産業“新引擎”。璧山持續推動科技成果産業化,“Micro LED”“雲巴”等一批科創成果接連問世;永川瞄準新型高端製造業,積極發展機器人、智能終端等新興産業,産業發展活力持續迸發。
“兩套平台”協同
承接産業轉移有力有序有效
産業園區是承接産業轉移的核心載體。截至目前,榮昌高新區、合川高新區等17個區縣産業園區被認定為重慶市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園區,這些園區通過持續做強産業配套、優化園區環境,圍繞重點産業領域,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國內外先進製造業轉移和市內産業梯度轉移。
“除市級示範園區外,重慶沿江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也是重要承接平台。”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示範區覆蓋涪陵、巴南、九龍坡、璧山、永川、榮昌、大足等7個區。兩套平台協同發力,讓承接産業轉移成為我市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支撐。
在承接産業轉移過程中,我市持續優化區域布局,構建“研發在中心、製造在周邊、鏈式配套、梯度布局”的産業分工體系,推動汽車、電子、裝備製造等多個領域取得突出成效:
汽車行業,承接比亞迪動力電池等零部件項目,加速“重慶造”汽車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轉型升級;
電子行業,落地華潤微電子12英寸電源管理芯片晶圓及封測等項目,推動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産業“補鏈成群”;
裝備製造行業,引入三一重工西南製造基地等項目,培育形成産業新增長點;
新材料行業,承接中鋁高端製造、華峰己二酸等項目,助力輕合金材料、合成材料向産業鏈中高端邁進;
消費品行業,落地聯鴻紡織服飾、優倍凈高端化粧品研發生産等項目,推動食品及輕紡行業向現代化、潮流化發展;
醫藥行業,承接鴻興生物醫藥中間體及原料藥等項目,加速行業産品結構調整。
“三篇文章”是重點
聚焦優勢産業“延鏈補鏈強鏈”
“承接産業轉移,是當前及今後我市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構建‘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的重要內容。”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為落實全市深入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部署,我市聚焦優勢産業“延鏈、補鏈、強鏈”,重點做好“三篇文章”:
以龍頭企業領航,築牢産業鏈“壓艙石”。以鏈主企業為核心,構建“龍頭+配套”産業發展格局,形成産業集群核心牽引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長安、賽力斯、千里科技等龍頭企業引領,集聚600多家零部件企業、200多家汽車軟體企業,實現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3個系統、12個總成、56個部件”全覆蓋。
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打通産業鏈“梗阻點”。聚焦重點産業鏈“卡脖子”環節,組織研發力量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新能源汽車配套領域,青山工業牽頭攻關新能源電驅動系統技術,慶鈴集團聯合博世研發氫能商用車核心部件;電子信息領域,推進12英寸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線等科研項目,填補高端半導體製造空白。
搭建平台助力協同創新,帶動特色産業聚鏈成群。依託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等平台,聯動本地龍頭企業與中國汽研、招商車研等國家級科研院所及實驗室建立合作,推動産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如長安汽車牽頭組建“智能汽車安全技術創新聯合體”,聯合中汽研、中國星網等集中攻關智能駕駛系統、車規級芯片等核心技術,同時向中小企業開放實驗平台和供應鏈資源,以“鏈主企業技術引領、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模式,帶動特色配套産業集聚發展。
“優化承接産業轉移營商環境,我市將打出一套‘組合拳’。”該負責人&&,政策支持方面,確保符合條件的製造業企業稅收優惠“應享盡享”,落實降低企業融資、用工、用能成本的一攬子政策,強化用地保障,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服務保障方面,我市將持續推行服務企業專員制度,對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實施“一企一專員”,完善“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平台,推出“AI+企業碼上服務”,為企業提供“線上+線下”全周期、全要素、全覆蓋、全方位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