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泉吃泉”到創新升級 融入全域旅游 重慶發力“溫泉+”-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4 08:56:01
來源:重慶日報

從“靠泉吃泉”到創新升級 融入全域旅游 重慶發力“溫泉+”

字體:

  11月23日,冬日暖陽和煦,煥新升級後的統景溫泉迎來首個周末,數千游客涌進泡池,重現重慶溫泉久違的“下水餃”勝景。

  統景溫泉本次煥新升級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滑道區。滑道區借鑒了水上樂園的思路,打造了超大溫泉水滑道,以及蹺蹺板、兒童水塔等設施,讓冬季也能暢享速度與水趣的雙重體驗。

  “這是我們轉變思路,延長溫泉産業鏈的一個創新之舉。”統景景區副總經理吳聲説。

  近年來,重慶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溫泉康養勝地,成效顯著,但一些地産依託型溫泉因産業鏈條不夠完善等問題先後關張,産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重慶溫泉産業如何轉型發展?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調查。

  擺脫資源依賴

  構建起全産業鏈路

  川東褶皺帶獨有的山形水勢,造就了重慶溫泉資源規模大、分佈廣等特點,堪稱世界級典範。目前,全市已探明的溫泉分佈區域達1萬平方公里,已探明溫泉水儲量為5.6億噸,日可開採溫泉資源量為121萬噸。全市除渝中區外,所有區縣均有溫泉資源分佈,其中,主城都市區有溫泉資源點139處,佔比達62.05%。不過,重慶現有溫泉總出水量僅32.85萬立方米/天,實際利用總量更是只有8.35萬立方米/天,開發利用空間較大。

  重慶溫泉開發利用歷史可追溯到公元423年,佛教高僧慈應率眾在縉雲山創建縉雲寺的下寺溫泉寺。抗戰時期,重慶東、南、西、北溫泉成為名人匯聚之所。2012年10月,世界溫泉及氣候養生聯合會正式授牌重慶為“世界溫泉之都”。

  回顧重慶溫泉近一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其成功密碼清晰可見:坐擁珍稀地熱資源,輔以基礎服務配套,即可坐收客流紅利。這種資源驅動模式曾一度創造了市場神話,卻也伴生着隱憂——當“靠泉吃泉”成為路徑依賴,創新基因便逐漸退化。因此,目前一些溫泉企業遇冷,尤其是一些依託地産打造的溫泉項目被迫關張。

  “我們本次升級既實現了硬體設施與服務體系的全面煥新,又打破了傳統溫泉的季節局限,以全齡段適配的創意設計,讓溫泉成為治愈心靈的快樂之境,包括新增團建拓展區域,推出特色養生套餐,並優化餐飲、溫泉衍生産品等複合業態,將溫泉歷史文化、水文特性與康養功效融入場景營造,構建起集休閒、娛樂、康養、文化於一體的綜合度假目的地。”吳聲稱,本次升級後,景區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同比增長超30%。

  轉變發展思路

  “溫泉+N”是未來方向

  “泡溫泉,不只休閒,更養生、養神、養心……”近來,在多個社交平台上,“重慶溫泉裏的幸福大家談”話題,吸引大量網友關注。

  這是市文化旅游委依託我市溫泉資源底蘊,通過一系列可參與、可感知的互動形式,讓溫泉成為連接市民情感、傳遞城市溫暖的重要實踐。

  系列活動在線上面向廣大市民和游客徵集以“重慶溫泉”與“幸福”為主題的原創作品,並同步舉行溫泉主題直播系列活動等;在線下,舉辦文旅集市、城市巡游等活動,讓市民深刻體會重慶溫泉承載的休閒理念、養生文化與生活美學,致力於實現從“參與活動”到“認同文化”的情感昇華。

  亞太(重慶)溫泉與氣候養生旅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溫泉康養以溫泉療法為主,加上森林療法、氣候療法、運動療法等自然療法,綜合作用於人體,增強人的免疫力和自愈力。

  “重慶溫泉産業發展,除了在休閒娛樂方面繼續下足功夫,以業態創新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外,還可以基於醫學研究,設計開發一系列的溫泉康養産品,包括睡眠管理、慢病高危人群調理與康復、疼痛管理等,以‘溫泉+N’方式,拓展市場新藍海。”該負責人稱。

  “溫泉旅游要想成為游客的必選項,需要在康養上發力。”攜程集團區域政務總經理張大偉&&,溫泉項目要深挖康養價值,融入健康管理的理念,與文化、保健、理療等整合,形成系統性的溫泉康養旅游産品體系;將溫泉水療與中西醫結合,打造具有特定功能性的療程式溫泉理療産品,包括“溫泉+中醫”調理産品、“溫泉+慢病”管理産品等。

  接住“潑天流量”

  構建新的産品體系

  在中國旅游研究院長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重慶文旅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教授看來,當前,重慶溫泉項目整體仍較為分散,缺乏一個真正以溫泉為主體形象且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産業鏈條不夠完善,現有産品的多元化、特色化存在較大不足,旅游附加值不高。

  “尤其是沒有接住重慶全域旅游的龐大流量。”羅茲柏説,重慶溫泉項目還需在産品與服務上進行升級。

  服務上,都市游以散客為主,不少溫泉項目離中心城區相對較遠,需要進一步提升品牌傳播力、拓展市場渠道。

  産品上,要構建起類型豐富、層次分明、組合優勢突出的産品體系。例如,都市溫泉旅游産品,要加強體驗的豐富性和多元化,發展休閒度假、購物美食等業態;鄉村溫泉旅游産品,要與田園風光、農耕文化等進行融合;文化溫泉旅游産品,要形成以人文體驗為主題的溫泉旅游線路。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