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培訓覆蓋多少農戶?”“稻油輪作的油菜管護有哪些關鍵節點?”初冬時節,梁平區安勝鎮龍印村的田間地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帶領“院士飛行團”實地考察。
龍印村有個糧油科技小院,自2024年3月入駐以來,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的師生們扎根沃土、深耕細作,圍繞“一粒米”開展科技攻堅與産業革新。這群扎根田間的“新農人”,正以科技為鑰,解鎖千年良田的豐産密碼,讓梁平大米從“論噸賣”的原糧,變成“論盒賣”的優質商品。
智囊團田間“問診”:破解高産不高效困局
梁平有103萬畝高標準農田,水稻常年種植面積超43萬畝,是我市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然而,此前這片沃土的價值未能充分釋放,常有“高産不高效,增産不增收”的困擾。
2024年3月,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與梁平區攜手,在安勝鎮龍印村共建重慶梁平糧油科技小院。首批入駐的西南大學研究生王至碩,用一年半時間走遍梁平15個鄉鎮開展調研,他總結了兩大痛點:品種雜亂無章,農戶多堅守高産但口感、賣相滯後的傳統品種;加工粗放,超七成稻穀僅簡單脫殼後作為原糧出售,只能“論噸賣”,附加值很低。
“種1000多畝水稻,每畝凈利潤才70多元。”種植大戶羅先華的話語,道出了農戶的無奈,“好米賣不出好價,誰還有動力提質?”
對症下藥,科技小院開出“良方”,推廣兩項關鍵技術,一項是“側深一次性施肥技術”,全程無需追肥,省工又省肥;另一項是撒施師生們自主研發的納米鐵肥、納米鋅肥,可解決傳統微量元素肥易沉澱、撒施不均的難題。
試驗田裏見真章:從“閉門羹”到“追着學”
“你們連地都沒種過,還來教我們?”不少農戶直言不諱。科技小院的師生在推廣技術時吃了“閉門羹”,如何讓“憑經驗、靠感覺”耕作的農戶接受新事物,成為擺在團隊面前的難題。
辦法總比困難多。師生們在龍印村建起200畝集中連片的試驗田,打造技術“樣板間”:一半採用“側深施肥+納米鐵、鋅肥”集成技術,水稻苗齊稈壯、葉色濃綠;另一半沿用傳統種植方法,長勢明顯遜色。
星橋鎮兩路村“田中秧”合作社負責人蔣麗英,起初對學生娃搞農業也半信半疑,親眼看到試驗田裏的鮮明對比後,她主動找上門求教。
今年,蔣麗英的合作社全面採用科技小院的技術,測産結果令人驚喜:水稻單産從500公斤躍升至592公斤,種植成本還降低了20%。“過去憑經驗種田,以為畝産500公斤就到頂了,沒想到科學種植能讓産量和效益雙提升。”蔣麗英感慨道。
科技小院趁熱打鐵,建起農戶微信群,定期開直播、發技術手冊,每次培訓都有近200人觀看。那些曾經質疑的農戶,如今成了最積極的“學生”。豐收季傳來捷報——梁平平壩豐産優質水稻技術集成示範基地平均畝産達798.4公斤,刷新當地歷史紀錄。
品牌化賦能升級:從“農産品”變為優質商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讓“好米”被看見、被認可,才是實現價值的關鍵一躍。
科技小院助力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的稻米區域公用品牌“梁娃·嘿霸稻”,將梁平地域文化與産品特性深度融合,通過品牌化運作,讓梁平大米從“農産品”升級為“商品”,成功實現品牌溢價。
在此基礎上,科技小院還構建起明月山糧油全産業鏈“三良一品”綠色發展體系,篩選出優質稻、健康稻、加工稻三大類品種,運用穀物質構重組技術,開發出低GI控糖營養大米,持續延伸産業鏈、提升附加值。
過去,梁平大米多以50公斤、100公斤的編織袋形式走向市場;如今,它們被裝入設計精緻、富含文創氣息的禮盒中,一盒盒一兩公斤裝的低GI控糖米,以“精準營養、健康輕食”為賣點,成為健康飲食人群的新選擇。
渠道也在煥新。借助拼多多等電商平台,梁平大米、保鮮米粉等産品走向全國市場。農戶們欣喜地説,種植優質稻的每畝凈利潤比以往提高了上百元。
從“論噸賣”到“論盒賣”,梁平大米憑藉科技賦能與品牌升級,打贏了一場漂亮的“價值翻身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