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中國文學盛典·兒童文學之夜”上,重慶作家李珊珊憑藉《器成千年》榮獲第十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童話獎。(視頻截圖)
神秘的古蜀國有一團叫做“堆堆”的泥巴,為了一個夢想,他堅持了3000年。他見證了老朋友們——大面具、小立人、青銅神鳥等被發掘、被修復、被送進博物館的過程,也感受着新奇的現代考古技術讓古蜀國歷史文明重現。穿越時空的成長之旅,讓堆堆懷揣了3000年的成器之夢煥發出新的光芒。
這個有趣故事來自長篇童話《器成千年》。在剛剛落幕的“2025中國文學盛典·兒童文學之夜”上,重慶文學院專業作家李姍姍憑藉《器成千年》榮獲第十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童話獎,實現了該獎項創設39年來重慶作家獲獎零的突破。
“這是重慶文學的重要收穫,標誌着我市兒童文學創作水平邁入全國前列。”11月21日,市作協副主席、重慶文學院院長張兵&&,此次獲獎不僅是對作家個人創作的高度認可,更是對重慶兒童文學整體發展的充分肯定。
“零的突破”
重慶兒童文學站上新起點
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由中國作協於1986年創辦,每4年評選一次,是我國兒童文學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獎項,旨在褒獎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俱佳的原創兒童文學精品,推動兒童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素有中國兒童文學“風向標”與“最高殿堂”之稱。本屆評獎從725部(篇)參評作品中優中選優,共産生18部(篇)獲獎作品,涵蓋小説、詩歌、童話、科幻文學、兒童繪本、青年作者短篇作品6個門類。
《器成千年》緊扣“成器”主題,將陶泥“堆堆”的成器與孩子的成長交融,實現了文化性與文學性融合、主題性與藝術性統一、兒童性與創新性有機結合,對增強廣大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授獎詞中所説,“《器成千年》以童真感受古器物的余溫,讓國寶重生的瑰麗想象與自我成長的微小心跳同頻共振。”
“這對我來説是一種激勵。”李姍姍説,她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已20餘年,《器成千年》正是她嘗試自我突破的成果。創作此書時,她將視野聚焦於四川的三星堆考古遺址,並在三星堆扎根一年,全身心融入考古人生活,去觀察、採訪、記錄。“完稿那一刻,我仿佛從三星堆的青銅器物裏甦醒,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寫下‘堆堆’,一團普通泥巴的成器之旅,實則寫下自己的夢想——那個曾經被焦慮烘烤、被孤獨塑形,嚮往被文字賦予一縷微光的大孩子。成器,是人與泥火在時間長河裏互塑。器成的那一瞬間,是自我能量的充盈,無形勝有形。願小讀者在成長的道路上,相信自我,勇敢追夢。”李姍姍説。
“市作協五代會以來,重慶兒童文學表現出良好的創作狀態,聚焦於中國故事和重慶故事,創新性書寫兒童生活和民族文化,不斷拓展着兒童文學的審美疆域,為小讀者獻上了眾多富有童趣的暖心之作。李姍姍正是其中涌現的優秀作家代表。”張兵相信,這會是一個新的起點,將激勵更多重慶作家積極投身兒童文學創作,同時激勵更多重慶作家奮力書寫時代精品,推動重慶文學事業更上一層樓。
守正創新
將巴渝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合
作為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一方重鎮,重慶兒童文學創作在全國有着重要影響,重慶作家已獲得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少兒科幻星雲獎、冰心兒童文學獎等眾多國內兒童文學領域重要獎項。多位作家的作品入選教育部統編的語文教材及同步閱讀,以及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等等。
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助推兒童文學高質量發展?張兵分享了具體經驗:首先要抓培訓,比如在第六屆創作員班專門成立兒童文學小組,由作家任導師進行指導,老帶新共同進步;二是搭平台,積極推薦優秀作家參加中國作協各類培訓、定點深入生活等項目,謀劃打造巴渝兒童文學長廊;三是建梯隊,重慶兒童文學領域已經擁有了一支橫跨老中青三代,近50位知名作家的隊伍,老作家持續耕耘,中堅作家持續發力,新作家嶄露頭角,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在張兵看來,重慶兒童文學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還在於守正創新。“所謂守正,就是要堅守兒童本位,堅持兒童本位的兒童觀。縱觀重慶兒童文學作品,無論何種類型,均從兒童心理與審美出發,做到了有趣、有料、有溫度,《器成千年》便是典型。”
創新則為重慶兒童文學帶來濃郁的地域性、時代性。“重慶作家不斷提升重慶兒童文學作品的原創性與辨識度,尤其擅長將巴渝文化、民族傳統與時代精神相融合,挖掘獨特題材,形成個人風格,再結合數字出版、影視、動漫等媒介,拓展作品傳播路徑。”張兵舉例道,比如張雨荷的《魚水謠》,其寫作靈感就源自作者童年生活過的長江古鎮。
多措並舉
構建兒童文學發展良性生態
文學是時代的縮影,兒童文學也不例外。新時代新征程也呼喚着兒童文學新的創造。
“要進一步構建我市兒童文學高質量發展的良性生態,需要更多優秀作家成長起來,也呼喚更多佳作繼續涌現。”張兵&&,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要紮實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傾力打造“渝字號”精品力作。與之相呼應,市作協推出了“謳歌”“扶優”“友聲”“培新”四大計劃,持續推動着包括兒童文學在內的重慶文學各個門類形成體系化的高質量發展。
“我們有理由相信,重慶兒童文學的良性生態還會催生更多佳作。”張兵&&,重慶兒童文學的優良傳統是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基石。這些傳統優勢包括:作品類型多元,近年來我市出版兒童文學作品123部,在各類文學期刊發表作品460余篇(首),涵蓋兒童小説、童話、童詩、兒童散文、兒歌、兒童繪本等眾多類型;作家梯隊完整,作家年齡分佈跨越80年,活力迸發;作品傳播海外,《器成千年》入選絲路書香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等,已售出英語和西班牙語版權,並亮相第56屆開羅國際書展。
立足優良傳統,如何進一步行穩致遠?對此,張兵認為——
要在作家培養上實施系統化、梯隊化建設,發揮創作員班兒童文學小組的帶頭作用,同時,持續辦好重慶中青年作家高級研修班,貫徹落實市作協人才培養“培新”計劃,構建全鏈條培養模式。
要在作品扶持上實施全流程、全周期管理,謀劃建立“重慶兒童文學重點作品庫”,對具有潛力的選題,特別是圍繞重大主題、本土文化IP和藝術形式創新的項目,進行早期介入和重點跟蹤,在創作采風、出版資助、研討推介等環節給予持續支持,確保好選題能夠最終打磨成好作品。
要全力推動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成果轉化,主動對接影視、動漫、戲劇機構,探索優秀兒童文學IP的改編與衍生開發,讓好故事從紙頁走向更廣闊的舞&。
要總結重慶兒童文學“出海”的經驗,有組織、成體系地將精品力作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慶兒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