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百歲老人|沈建群:半生講&情 萬里山河心-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3 10:03:27
來源:重慶日報

尋訪百歲老人|沈建群:半生講&情 萬里山河心

字體:

沈建群翻看《重慶日報》。記者 楊鈮紫 攝/視覺重慶

  近日下午,陽光灑在九龍坡區一棟普通居民樓的客廳裏。午睡剛醒,百歲老人沈建群坐在椅子上,手裏拿着一份《重慶日報》,戴着眼鏡逐字閱讀新聞。

  當翻到“尋訪百歲老人”專欄時,他一邊看一邊點頭,嘴角挂着笑意。“這個欄目辦得好,正能量!”他豎起大拇指,聲音洪亮,眼神清亮。

  窗沿上,《參考消息》《中國老年報》等報刊疊得整整齊齊,每天午睡起來讀報,這個習慣老人堅持了數十年。

  百歲高齡的沈建群曾是中國遠征軍的一員,後又在講&上耕耘數十載。從烽火戰場到三尺講&,他將青春獻給國家,將知識播撒給後代。離休後,他游歷山河、自創養生經,用行動詮釋生命的寬度與韌性。

  軍旅磨礪人生

  瞞着家人參軍抗日

  沈建群出生於1925年,老家在九龍坡區含谷鎮。1944年,抗日戰爭烽火連天。“當時我在技工學校讀書,悄悄參軍抗日。”沈建群回憶道,“家裏人都不知道,我就這麼走了。”

  那一年,沈建群19歲。他跨越千山萬水,隨中國遠征軍抵達緬甸,接受軍事訓練。軍旅磨礪,鍛造了他的堅強意志。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仍未踏上過真正的戰場。“1946年底,我才回到重慶。”説這話時,沈建群語氣平靜,卻透着歷史的滄桑。“沒上戰場遺憾嗎?”記者問。沈建群搖了搖頭:“訓練時學的本事,後來竟派上了大用場。”

  槍桿變粉筆

  自己鑽研教案教出“硬功夫”

  1948年遼沈戰役後,沈建群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哈爾濱青年幹部教導團學習3個月後,他被選入東北軍政大學任教,從此與講&結下不解之緣。

  “那時,最難的是教兵器課。”他笑着説,“只有武器,沒有教材,而且還是蘇式武器,我們這些老師都不懂。”

  為了備課,沈建群就自己拆槍,一個一個零件研究,記下名稱、作用等,再寫成教材和教案,常常熬到凌晨一兩點。“年輕,不覺得累。”他説,他在零件圖旁寫着密密麻麻的注解,有些術語旁還畫着小圖輔助理解。

  後來學校改制,沈建群進入射擊係任教,教學逐漸步入正軌。1955年,沈建群被授予了中尉軍銜,兩年後晉陞上尉,擔任射擊系主任教員。1958年,他接到了轉業通知,脫下軍裝回到含谷鎮農業中學教語文。一年後,他又被調到九龍坡區白市驛小學,擔任高年級語文教師兼教研處處長。

  “輕車熟路。”沈建群這樣形容自己的教學生涯。語文、地理、歷史,他都能教得游刃有餘。1972年,他又被調入巴縣第二中學(現重慶市九龍坡職業教育中心),直到離休。

  “14年軍旅,14年小學,12年中學。”他掰着手指算,“我這大半輩子,都在講&上。”

  開啟離休生活

  “一輩子沒辜負黨和人民”

  沈建群用3個詞概括自己的離休生活:自由、快樂、健康。

  “市區兩級老幹部局組織我們旅游,我去了好幾次,圓了我年輕時的旅游夢。”他如數家珍,第一次是“長江萬里游”,從重慶坐船游三峽,他一路拿着相機拍個不停;第二年坐飛機去山東,這是他第一次看到大海。

  後來他又和老伴坐火車游北京,看了天安門、故宮;報團去海南三亞,看椰林碧海。“以前行軍曾路過北京,但那時候哪有心思逛。”老人翻出泛黃的照片,畫面裏的他站在故宮角樓前,笑容燦爛。

  沈建群臥室的墻上,貼着幾張手寫的《養生要訣》:“五穀雜糧要吃全,七八分飽記心間……”床邊的小桌上,擺着一本自編的《養生要訣選集》,裏面貼滿了從報刊上剪下的文章。

  “這是我的‘健康經’,我沒事就翻看,還印了一些送給老同事。”他拿起冊子,指着其中一頁説:“90歲後我關節不好,就自創了‘坐著養生法’,按摩經絡、拍打穴位,每天堅持半小時。”

  58歲戒煙、80歲戒酒,沈建群還有個原則:“燒烤油炸碰都不碰,情緒從不大起大落。”這份平和源自內心的篤定:“一輩子沒辜負黨和人民,睡得香。”

  “部隊是大熔爐,教學是硬功夫,生活是長流水。”老人這樣感慨自己的人生。如今,沈建群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兩個孫女、一對雙胞胎曾孫,四代同堂,其樂融融。沈建群常常給孩子們講過去的故事:“你們現在的好日子,是國家一步步強起來的見證。”

  採訪尾聲,沈建群又拿起《重慶日報》,目光停留在“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專欄的報道上,他説:“你看,現在多好。”

  百歲光陰,他從戰火中走來,在講&上書寫青春,於山河間行走,他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生命的踐行者。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