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精準搏擊産業轉移大潮 共承接製造業項目2917個,正式合同額1.58萬億元-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3 10:04:14
來源:重慶日報

重慶精準搏擊産業轉移大潮 共承接製造業項目2917個,正式合同額1.58萬億元

字體:

  産業轉移,是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必然趨勢,體現着地區間産業分工深化與資源配置優化的內在邏輯。

  近年來,國家多次強調“優化重大生産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2024年,國家相關文件進一步要求推動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産業由東向西、由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新一輪産業轉移的窗口已經打開。

  如何搶抓先機?重慶以行動作答:堅持以“國家所需、重慶所能、未來所向”為導向,繪製重點産業鏈全景圖譜,組建專業化團隊,開展産業鏈對接與引進,化“被動承接”為“主動布局”。

  一支支由精兵強將組建的團隊南下北上,東進西出,從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到進博會現場,從東南亞到歐洲,一次次精準對接見證着重慶搏擊産業轉移大潮的奮進姿態。市經濟信息委數據顯示,從2023年至今年三季度,重慶共承接製造業項目2917個,正式合同額1.58萬億元。

  新格局:從“單打獨鬥”到“形成合力”

  11月初的北京,一場重慶與京津冀的産業對接會現場氣氛熱烈,18個重點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額達239.5億元。

  這樣的場景,已成為重慶主動“走出去”對接産業的常態。2023年,一場深刻的變革在重慶全面展開,徹底改變了以往承接産業轉移中“單打獨鬥”的舊有格局。

  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重慶過去存在招商力量薄弱、專業性不足等明顯短板。在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重慶多個區縣紛紛組建起專業招商團隊。這些團隊如同“偵察兵”被派往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經濟高地,又像“先遣隊”一樣組成小分隊精準開展工作。

  以榮昌為例,該區組建百人團隊,分成13支小分隊,包括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及智能製造、食品及農産品加工、電子信息、新材料及新能源等9個産業專班和長三角、粵港澳、閩&、京津冀魯豫4個駐外招商組,圍繞當地産業布局開展精準對接。

  在機制創新方面,重慶建立了“駐外辦事處搭&、區縣唱戲”的協同作戰模式。例如,在重慶與京津冀的産業對接中,重慶駐京辦圍繞産業鏈、資金鏈、創新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精準發力,累計組織區縣産業對接團隊拜訪部委、企業及科研院所94家,成功推薦236家企業赴渝實地考察,其中50余家已達成合作意向或實現落地。

  與此同時,重慶通過持續優化投資決策等機制,構建“世界智能産業博覽會”“萬企重慶行”“投行投重慶”等産業對接品牌矩陣,全市産業引進規模與質量同步提升。

  新打法:從“廣撒網”到“精耕作”

  産業對接力量的增強,為重慶實施精準承接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市經濟信息委數據顯示,近年來承接的産業轉移項目中,近七成投資集中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及智能製造、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業、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

  為實現精準承接,重慶繪製了重點産業鏈全景圖譜,系統梳理産業鏈各環節的龍頭企業、總部機構、潛在獨角獸及專精特新企業,形成精準的引接目標清單。其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鏈式發展正是這一新打法的生動實踐。

  針對以往汽車産業“缺芯少電”的短板,璧山區産業對接團隊精準聚焦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環節展開攻堅,成功承接山東金帝精密機械項目,投資15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電機定轉子製造項目,有效填補了電驅動系統産業鏈空白。

  涪陵區通過承接産業轉移,集聚青山瑞浦、贛鋒鋰電、吉利科技三大動力電池龍頭企業,並帶動卡淶科技、聯洋新材料等上下游配套企業落戶。項目全部建成後,該區動力電池年産能將達72GWh,有望成為重慶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産基地。

  合川區聚焦電制動系統、輕量化材料等五大重點領域開展精準對接,致力於打造集研發、生産、供應、服務於一體的完整産業鏈生態。

  兩江新區以賽力斯超級工廠為核心,精準對接其核心供應鏈企業,推動創暉汽車、夸特、萊斯德等一批關鍵零部件項目相繼落地。

  通過這種鏈式引進模式,重慶成功實現了“引進一家、帶動一串”的産業集聚效應。目前,重慶已構建起以長安汽車、賽力斯為龍頭,上汽、東風等知名整車企業為骨幹,比亞迪電池、寧德時代等上千家配套企業為支撐的完整汽車産業集群,實現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三大系統、十二大總成、五十六類部件的全覆蓋和集群化發展。

  新成效: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成勢”

  在新的産業承接戰略和戰術推動下,重慶的産業承接正從單一項目引進向全鏈條、集群化方向躍升,形成了“引進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乘數效應。

  産業生態持續完善。重慶在承接産業轉移過程中,不僅注重項目數量,更看重産業生態的培育。以新能源汽車産業為例,重慶已構建起從電池材料、電芯製造到整車組裝,再到後市場服務的完整産業鏈。涪陵區依託青山瑞浦、贛鋒鋰電等龍頭企業,正在打造從正負極材料到電池回收利用的全産業鏈閉環。寧德時代、延鋒、文燦等世界級高端供應鏈企業均以“廠中廠”模式入駐賽力斯超級工廠,實現本地化同步生産和供應。

  集成電路産業的崛起更是重慶産業轉移模式創新的縮影。西部(重慶)科學城瞄準産業梯度轉移機遇,集聚華潤微電子、聯合微電子中心等20余家産業鏈重點企業,構建起從6英寸、8英寸到12英寸全規格,“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原材料配套”全産業鏈體系。今年6月,奧松半導體8英寸MEMS特色芯片IDM産業基地啟動;9月,總投資145億元的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線開工建設,未來將帶動産業鏈上下游千億産值聚集。

  開放格局縱深推進。重慶充分發揮國際物流通道優勢,將承接産業轉移與融入全球産業鏈緊密結合。通過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引進的企業能夠快速對接國際市場,實現了“立足重慶、輻射全球”的戰略布局。這種“通道+産業”的模式,成為重慶吸引優質産業轉移項目的獨特競爭力——既能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産業轉移,又能將西部內陸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還能鏈結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與資源,成為産業轉移的“承轉站”和“集散地”。

  跨越山海,合作共贏。重慶正以主動的姿態、專業的隊伍、精準的打法,將産業轉移的機遇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隨着一批批産業鏈項目的落地生根,重慶正在萬億級産業轉移大潮中搏擊前行,以“走出去”的堅定步伐,書寫着從內陸腹地向開放高地躍升的生動實踐,以“引進來”的豐碩成果,詮釋着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擔當。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