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不再沉默,珍貴檔案和文獻資料顯示——朱楓曾在重慶從事地下工作地點就在“民生路186號”-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3 10:03:37
來源:重慶日報

榮耀不再沉默,珍貴檔案和文獻資料顯示——朱楓曾在重慶從事地下工作地點就在“民生路186號”

字體:

如今的民生路街景。當年的珠江食品店應該就位於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至魯祖廟老街一段區域。(受訪者供圖)

朱楓(中)與家人的合影。(新華社發)

  1943年的重慶民生路,一位中年女子正在珠江食品店內忙碌。她時而低頭打算盤核對賬目,時而笑臉迎客端上廣式點心和綠豆沙,時而又機警地掃視店堂,將“自己人”引向二樓雅座。

  這位被形容為“儼然阿慶嫂模樣”的女子,就是奮戰在隱蔽戰線的朱楓。此刻,她的公開身份是珠江食品店的會計兼出納,實際上卻肩負着更為重要的使命——作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秘密聯絡員,在這個特殊的據點接待往來的同志,傳遞重要信息。

  2025年11月22日,是革命烈士朱楓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裏,重慶市檔案館檔案保管處一級調研員曾向前,通過館藏檔案和相關文獻資料,還原了朱楓在重慶工作期間的點滴細節,讓人們得以回溯時光,追尋這位傳奇女性在山城的紅色足跡。

  從文獻中搜尋朱楓在重慶期間的往事

  在電視劇《沉默的榮耀》中,朱楓的形象立體鮮明、深入人心。然而,她在重慶的工作經歷,卻長期鮮為人知,直到相關文獻陸續被發現。

  曾向前説,陳修良1999年發表的《朱楓——她犧牲在台灣》是最早詳細介紹朱楓相關情況的文章。

  陳修良作為朱楓的同窗摯友和革命引路人,在文中回憶道:“桂林的新知書店受到國民黨特務的騷擾,朱楓也被安排到重慶工作。其時新知書店在民生路開了一家‘第三産業’,叫做珠江食品店,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委派梁海雲當經理,朱楓的公開職務是會計兼出納。”

  文中,陳修良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朱楓的工作狀態:“這家食品店經營的是廣式飯菜和點心,如平時的蓋交(澆)飯,夏天的綠豆沙、芝麻糊。表面上食品店經營得法,熱衷於賺錢,實際上是為新知書店賺周轉資金,以副業養出版。更重要的是,這裡是南方局領導和大後方文化界人士商談工作的聯絡據點,徐冰等南方局的同志就常利用這家食品店與人接頭。於是,朱楓既是出納兼會計,又當‘堂倌’,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只要是‘自己人’來商談工作,立刻延攬到二樓雅座入席。對進店的眾多顧客,都能應付自如,儼然‘阿慶嫂’模樣。”

  陳修良特別強調:“由於她處事謹慎,遇事機警靈活,珠江食品店從未暴露。”她還透露了朱楓工作的辛勞,“白天做‘堂倌’,精神高度緊張;晚上清理賬目,一筆筆算到子夜。”這樣的工作狀態持續了約一年時間,直到“1944年初,朱楓、朱曉光夫婦奉調回到淪陷區上海開展工作”。

  歷史的巧合往往令人感慨。

  另一份藏於檔案館內的檔案顯示,在朱楓離開重慶一年多後,到職軍政部的吳石便居住於“黃家埡口捍衛新村109號附2號”,這個位置在今天中山一路與捍衛路的交會口附近。

  在隨後的實地考察中發現,從這裡步行到珠江食品店舊址,不過20分鐘路程。然而在重慶,這兩位後來的革命戰友卻擦肩而過。直到5年後,因革命工作需要,他們才在&&相遇,並肩戰鬥,最終與聶曦、陳寶倉等革命人士一起,為實現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獻出了寶貴生命。

  三份珍貴檔案再現秘密聯絡點“珠江食品店”

  除了文獻裏的短短幾段話外,能否在重慶市檔案館裏找到更多關於朱楓的信息?

  曾向前隨即開始了進一步探訪——他鎖定的目標,除了“朱楓”之外,就是“珠江食品店”。

  很遺憾,翻遍了館藏,在現存檔案中都未見“朱楓”之名。但館內保存的關於珠江食品店的一系列原始文件,從側面印證了她工作場所的真實存在,讓人們得以還原這個秘密聯絡點的具體運作情況。

  第一份關鍵檔案是1942年5月28日的房屋轉讓契約。

  這份契約表明,珠江食品店是通過正規的商業轉讓程序獲得的,民生路186號這個具體地址的確存在。契約上工整的毛筆字寫着:“立契人黃紹欽君因無意經營天成玻璃號舊業,自參拾壹年伍月貳拾捌日起將民生路壹佰捌拾陸號全部房屋連同電燈裝修轉讓梁海雲君另作別業。”

  第二份重要檔案是1942年6月珠江食品店向重慶市社會局提交的營業執照申請。

  申請書中,梁海雲(檔案中被誤寫為“梁雲海”)寫道:“原天成號玻璃業務決行結束,登記執照已撤銷在案;現民在原址(民生路一百八十六號)開設珠江食品店,專制賣稀粥、豆沙、豆漿等解渴飽饑之食品,並依法力求價格低廉、質品衞生。”

  這份申請不僅明確了開店時間、經營地址,還揭示了店舖最初的經營定位——一家平民化的小型飲食店。

  第三份關鍵檔案,則是1943年3月13日珠江食品店經理梁海雲呈報重慶市財政局第二稅捐稽徵所的公文,“竊商於去年六月於本市民生路一百八十六號開設甜品店,今因生意蕭條,已於本年三月五日改營經濟飯店,牌名珠江食品店,理合報請鈞所鑒核備查。”

  隨後,重慶市財政局第二稅捐稽徵所經現場核查後,向市財政局報告:“該店確於三月五日改營經濟食店,並已遵章來所辦理開業手續代徵席稅。”

  這份檔案中的“席稅”信息尤為關鍵。當時,席稅設有單筆消費額度的起徵點,但珠江食品店之前制賣甜品所發生的日常小額消費屬於免徵範疇,改為“經濟飯店”後開始代徵席稅,説明其經營規模和消費水平發生了顯著變化。

  這個轉變的時間點——1943年3月,恰與文獻記載中朱楓來到該店工作的時間相吻合。可以推斷,珠江食品店經營策略的調整,很可能與她到來後任務的深化和聯絡工作的需要有關。

  為何能找到“珠江食品店”,卻找不到“朱楓”?

  原因很簡單,珠江食品店只是80多年前一個小餐館,因此它的檔案材料要保存至今幾乎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其還帶着隱蔽戰線的特殊使命。

  回溯80多年時光探訪她當年在重慶的足跡

  有了珠江食品店的具體地址,那能否穿過80多年的時光,鎖定這家小店如今的所在地呢?

  曾向前放下卷宗,來到了民生路。

  “想要尋找當年的珠江食品店並非易事,這條位於重慶市渝中區的街道,如今已是高樓林立、商鋪雲集的繁華地段。除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若瑟堂等極少數歷史建築依然矗立外,整條街的建築基本都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的新樓房,早已舊貌換新顏。”

  門牌號難道不是進一步的線索?但事實是,80多年裏,建築上的門牌號早已經發生了變化——新華日報營業部在20世紀40年代是民生路208號,而今天是民生路240號。

  檔案工作者並未放棄,他們以這個重要坐標作為參照進行了推斷——當年民生路186號的珠江食品店與民生路208號的新華日報營業部相隔不遠,應該就在今天民生路上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至魯祖廟老街一段區域。

  更多的館藏檔案為這個推斷提供了佐證。根據記載,當年的新知書店重慶分店位於民生路183號,説明它與珠江食品店相距極近,很可能就是緊鄰關係,或者隔街相望。這種地理上的接近,也為珠江食品店作為新知書店副業機構的説法提供了空間證據。

  走在今天的民生路上,檔案工作者在腦海中重建了當年的場景:這是一棟三層的建築,一層經營廣式點心和蓋澆飯;二樓設有雅座,實際上是我黨地下工作者的秘密聯絡點。朱楓在這裡既擔任會計、出納,又充當“堂倌”,時刻保持警惕,識別來往的同志與普通顧客。

  檔案不言,卻是歷史最忠實的見證者。從1942年5月的房屋轉讓契約,到1943年3月的改營報告,每一份泛黃的文件都訴説着珠江食品店不平凡的歷程。雖然朱楓的名字沒有直接出現在這些檔案中,但通過這些珍貴的原始記錄,依然能夠勾勒出她曾經的工作環境,感受到那段歲月的驚心動魄。

  今天,人們行走在民生路上,看著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望著魯祖廟老街熱鬧的市井生活,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些革命先輩燃燒的激情。他們來過,戰鬥過,在這座城市,為了理想和信仰默默奉獻。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