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新&階!重慶交出“十四五”精彩答卷——中西部首個“3萬億級”城市的發展躍遷-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3 10:07:44
來源:重慶日報

站上新&階!重慶交出“十四五”精彩答卷——中西部首個“3萬億級”城市的發展躍遷

字體:

  砥礪奮進,春華秋實。

  “十四五”時期,重慶發展熱潮奔涌,城鄉活力無限,在時代坐標中標注下一個個精彩刻度。

  全市上下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聚焦做實“兩大定位”、努力發揮“三個作用”,推動“十四五”規劃與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目標任務不斷迭代完善、落細落實,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交出了一份精彩的重慶答卷——

  中西部首個經濟總量超過3萬億元的城市,人均GDP突破1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邁上1.6萬億元&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2.14%、穩居中西部第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人均預期壽命等13項指標超過預期……

  這份答卷,見證着“十四五”時期重慶這座超大城市發展能級的躍遷。

  以“新動能”潑墨

  實體經濟根基更加牢固,民營經濟活力迸發,改革攻堅縱深推進

  高質量發展,是重慶“十四五”時期最鮮明的底色。

  五年奮進,重慶牢記囑託、勇毅前行,將發展之根深紮實體經濟——2021至2024年,GDP年均增長5.7%,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GDP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人均GDP邁上10萬元新&階。

  這座矗立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的山城,正以澎湃新動能,書寫着新時代的發展傳奇。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斷走深走實,為重慶持續注入區域協同發展新動能的同時,重慶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能力和貢獻度也不斷增強。

  嘉陵江上,利澤航運樞紐船閘緩緩開啟,千噸級貨輪穿行而過。“以前跑船最怕枯水期,現在一年四季都能通航了。”跑船20年的老船長張建國感慨。

  為打通西部水運“大動脈”,這個在“十四五”期間由川渝兩地共同出資建設的超級工程,徹底改變了嘉陵江的航運格局。

  這不僅是航運效率的提升,更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突破。從嘉陵江的“黃金水道”到産業鏈的“無縫銜接”,川渝兩地正攜手打破行政區劃界限,讓資源要素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

  五年來,川渝兩地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科技創新中心。在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建設中,兩地匯聚600多家零部件企業,區域本地配套率達80%,形成了強大的産業協同效應。

  一江碧水,流淌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樂章;兩地攜手,書寫着新時代的“雙城記”。

  在合川區的安瑞光電公司生産車間,機械臂精準操作汽車車燈的焊接與質檢,整個過程只需3分鐘。

  而在8個月前,這裡還面臨産線老化的困境。“政府部門上門服務,協調臨時廠房保障生産,同步啟動新廠房並聯審批。”企業負責人感慨當地政府服務企業的高效。

  正是靠着這樣精準高效的服務,重慶正成為民營經濟活力迸發的沃土——全市民營經營主體達367.3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對市域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70%。

  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猶如嘉陵江匯入長江,既成就了江河的壯闊,也在融合中找到了新的航向。

  “十四五”時期,重慶連續召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系列政策,推動民營企業從“生力軍”成長為“主力軍”。

  全市深化營商環境創新試點,靶向施策支持民營企業深度融入“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和“416”科技創新布局。僅2024年,重慶就安排民營企業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超25億元,這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協同機制,讓民營資本敢投、能投、願投,成為穩定增長、促進創新、保障就業的中流砥柱。

  與此同時,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重慶的軌道站點悄然發生。清晨的軌道交通謝家灣站,上班的市民在咖啡店前排起長隊,旁邊的市集攤位飄來剛出爐糕點的香氣。“以前這裡空蕩蕩的,現在成了便民服務點。”正在購買早餐的李女士説。

  重慶交通開投集團通過盤活軌道站點剩餘空間,在十余個站點規劃攤位100余處,年租金近4000萬元。這些充滿煙火氣的場景,正是重慶“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的生動寫照——市屬國企累計盤活存量資産超1800億元。

  改革不是冰冷的數字游戲,而是讓沉睡的資源重新流動,讓閒置的空間重獲生機,最終惠及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

  這場改革展現出清晰的系統思維和實施路徑。在園區開發區改革方面,全市園區開發區從106家整合為50家,規上製造業畝均稅收可比增長13.2%,實現了“瘦身”與“增效”的雙重目標。

  從智能製造的現代車間到充滿煙火氣的城市公共空間,重慶的發展新動能正在每一個角落涌動。

  全市工業增加值從2020年的6991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8912億元,“重慶製造”正在向“重慶智造”“重慶創造”躍遷;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7%,空天信息産業産值突破300億元。

  這座站在3萬億元新起點的城市,正如兩江匯流,在傳統與創新、改革與開放的交融中,積蓄着奔向未來的磅礡力量。

 以“新優勢”着彩

  科技創新引領産業變革,開放通道聯通全球市場,數智賦能重塑大城治理格局

  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提升,在科技創新、開放格局與城市治理三大領域,重慶正構建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重慶兩江新區的賽力斯超級工廠,機械臂精準舞動,上百台自動導航運輸車(AGV)沿磁軌悄然滑行。這座秩序井然的“機械森林”,生動詮釋着重慶智能製造的全新圖景。

  這裡誕生的不僅是一款款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更是一種全新的産業生態。

  賽力斯完成從“造車新勢力”到高端智能整車品牌、從傳統製造到“智造”的跨越,成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汽車企業。

  長安汽車通過構建多品牌矩陣、完善研發體系和提升核心技術能力,自主品牌汽車産銷量五年增長近1000萬輛,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大漲近五成。

  2024年,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量達95.3萬輛,是2020年的22.2倍。

  這場産業變革、能級躍升的背後,是重慶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資源的不斷投入,持續提升“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整體效能。全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48%,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連續5年保持西部第一,新質生産力不斷培育壯大,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不斷厚植。

  “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能力建設,重慶通過構建“研究院經濟”科技成果轉化産業化模式,讓實驗室的“最先一公里”與市場的“最後一公里”無縫銜接。

  開放格局的突破同樣令人振奮。一趟趟國際貨運班列從重慶出發,通過渝新歐鐵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抵達全球各地。

  與傳統江海聯運相比,西部陸海新通道全程耗時縮短15天,單箱綜合成本降低約25%。這樣的效率變革正在常態化上演——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的箱量和貨值從2019年的5.02萬標箱、100.43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25.18萬標箱、466.96億元;通道運輸貨物品類從2019年的80余種,增加至2024年的1200余種,品項達數萬個。

  重慶已構建起“東南西北”多式聯運國際物流通道:向東,長江黃金水道乘風破浪;向西,中歐班列直達歐洲;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127個國家和地區的574個港口;向北,渝滿俄班列跨越風雪直達俄羅斯。

  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意義不僅是物理通道的拓展,更是內陸開放模式的革命,它讓身處西部腹地的重慶從開放末梢走到開放前沿。

  在鐵公水空四向通道的加持下,“十四五”以來,全市外貿進出口累計超過3.5萬億元。

  鏡頭拉近、聚焦市域,一場深刻的數智變革正在重塑這座超大城市的治理機制。

  在兩江新區人和街道,一架巡邏無人機抓拍到市民在水庫危險水域游泳,立即將信息上傳至基層智治平台,平台馬上發出指令,調度工作人員及時處置。從發現險情到成功勸離,整個過程不到20分鐘。

  這樣的“秒級響應”已成為重慶城市治理的新常態。全市1031個鎮街實現實景挂圖作戰能力全覆蓋,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率達到85%。

  在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商戶們欣喜地發現,近來檢查頻次明顯減少,這得益於“大綜合一體化”改革推行的“綜合查一次”。

  數字重慶建設的核心價值在於重構超大城市治理邏輯,重慶在全國率先建成投用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實現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警,從碎片管理到系統治理。數字化不僅提升了效率,更重塑了政府與市民的互動方式。

  科技創新為開放注入高端要素,開放格局為創新提供廣闊市場,智慧治理則為兩者提供穩定環境……從車間裏的智能製造到聯通全球的開放通道,從實驗室的技術突破到智慧城市的精細治理,重慶發展的新優勢正在多個維度同步形成並相互強化。

  這種優勢産生聚合效應,驅動重慶實現從內陸腹地向開放高地、從製造重鎮向智造名城、智慧城市的能級躍升。

  以“新生活”點睛

  民生服務便捷可及,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大美城鄉生機勃發

  一座城市的發展溫度,往往藏在清晨的第一縷炊煙裏——清晨六點半,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的石板路上繚繞着熟悉的油茶香,廖昌容的油茶攤開門迎客。

  從斑駁的十平方米舊屋到明亮的固定攤位,“廖家妹油茶”的蛻變,正是重慶民生改善的生動縮影。

  在街道便民早餐點改造計劃中,她的攤位獲得了租金補貼,水電、空調設備也得到了統一改造。

  “現在月收入翻了一番。這些惠民舉措,就像我手裏這碗熱油茶,暖了我的小攤,更暖了大家的心。”廖昌容的笑容裏,映照着這座城市對品質生活的不懈追求。

  這份溫暖,首先體現在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上。

  五年來,重慶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達6.5%,跑贏了經濟增長。累計新增城鎮就業超過348萬人,“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走在重慶的街頭巷尾,“15分鐘”正成為衡量幸福的新尺度。

  在兩江新區華新街街道,一座由工具房改造的“家鄰生活服務館”每天營業近18個小時,不僅能購買生鮮果蔬,還能繳費掛號等;在九龍坡區民主村社區,500平方米的老年食堂裏,10元的暖心套餐讓老人們吃得舒心滿意。

  目前,重慶已在中心城區精細劃分915個“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成1733家老年食堂,日服務老年人超1萬人次。

  更令人欣喜的是,全市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基本建成,托育服務多項指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一老一小”得到了更多關愛。

  從油鹽醬醋到養老托幼,這些觸手可及的便利,正重新定義着現代都市的生活品質。

  生態之變,同樣在悄然提升着市民的生活質量。

  傍晚時分,長壽區桃東路的三洞溝瀑布如白練般傾瀉,居民陳欣然沿着整治一新的桃花溪散步,她説:“環境變好了,每天傍晚我都要來這兒走走。”

  這樣的變化隨處可見——在忠縣皇華島,通過栽植耐淹植物構建起喬灌草搭配的生態屏障,白鷺、紅嘴巨鷗等水鳥種群逐年回歸;在大足區,曾經黑臭的太平河經過八項攻堅戰,水質從劣Ⅴ類躍升至Ⅱ類,龍景湖公園成為新的城市客廳。

  從治理黑臭水體到點綴“方寸之美”,生態優勢正在轉化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從早餐攤升騰的熱氣,到社區食堂裏的歡聲笑語,再到公園綠地的悠閒漫步,當發展成果真正轉化為可感可及的幸福體驗,這座山水之城正在用實際行動詮釋:高質量發展,最終是為了讓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這幅以民生為底色的畫卷上,每一筆都透着溫度,每一劃都寫着用心,生動勾勒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慶實踐。

  江河奔涌,見證大城蝶變;氣象萬千,激蕩發展強音。

  回望“十四五”,3萬億元的經濟體量,標誌着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展望“十五五”,這座活力四射的超大城市蓄勢待發,以昂揚之姿,開啟更加波瀾壯闊的航程!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