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重慶11月22日電(彭博)白居寺長江大橋上車輛川流不息,已成為連接巴南與周邊區域的重要通道和市民喜愛的打卡點;巴濱路沿線綠意盎然,煥發出現代化城區的生機活力。城市的生長與變遷,既塑造着嶄新的天際線,也融入了市民日常生活的溫暖細節。
11月21日的巴濱路茶花廣場,陽光透過梧桐樹葉灑下斑駁光影。巴南區委副書記、區長鐘濤與五位部門負責人就城市更新、交通出行、公共服務等議題與市民進行交流。“巴南區未來的交通路網要如何部署建設?”“老舊社區公共服務要咋精細化管理?”……面對市民拋出的一個個具體問題,發言人們結合各自分管領域,耐心解答、坦誠交流。這場在初冬暖陽下進行的對話,讓政策規劃更接地氣,也讓城市建設的藍圖更加清晰可感。
“十四五”以來,巴南區以人民城市建設為導向,從交通、生態、宜居、安全四個維度協同發力,推動城市發展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從滿足基本需求向創造高品質生活邁進。
交通先行,打通城市發展“動脈”
“五年來,我們建成投用了24個重大城市路橋隧項目。”鐘濤介紹,白居寺長江大橋、南環立交改造等一批關鍵工程相繼竣工,極大改善了區域交通條件。
據介紹,這些項目的建成,不僅緩解了交通擁堵,更促進了區域融合發展。例如,白居寺長江大橋將巴南、大渡口、九龍坡、江津四區緊密串聯,對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市民對未來交通規劃的期待,鐘濤透露了一系列利好:“我們正持續推進鹿角隧道、茶惠大道以及軌道交通24號線、27號線等重點項目,力爭2027年左右陸續建成投用。”
此外,黃桷坪長江大橋和魚洞長江大橋南橋頭立交也已提上日程,年底前將開工建設。這些項目將進一步完善城市路網結構,提升市民出行體驗。
城市更新,讓老社區煥發新生機
“2026年,我們計劃投入超2億元,提升改造老舊小區周邊基礎配套設施。”副區長劉功峰的介紹引發了在場市民的廣泛關注。
這些資金將用於新建一批公共停車場,打通4條以上未貫通道路,整治超13萬平方米的室外地面,以及新建12個以上口袋公園。這些舉措將顯著改善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
對於市民關心的城中村改造問題,區住房城鄉建委主任杜江&&,巴南正在實施和謀劃儲備的項目共有7個,涉及魚洞、蓮花、李家沱等多個鎮街,改造工作分批次穩步推進。
“紡織和其龍片區準備規劃打造康養、文旅等産業體系,解放、金鵝和沿河村片區也將啟動改造。”杜江説,通過這些改造,不僅要改善居住條件,更要培育特色産業,讓居民享有長期收益。
品質住宅,從“有房住”到“住得好”
“我們已經對全區46個項目進行了梳理,對符合條件的16個項目主動提供技術服務,指導企業修改設計方案。”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局長羅岱介紹,巴南區正積極推動第四代住宅建設,回應居民從“有房住”到“住得好”的改善訴求。
目前,已有5個開發項目按照好房子政策優化調整了設計方案,將於近期開工。這些項目將更加注重居住品質,提供更豐富的公共服務設施。
巴南區鼓勵符合條件的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按照好房子政策調整設計方案,加快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的好産品。這一舉措體現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動房地産市場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精細管理,服務民生“最後一公里”
針對城區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單元樓公共區域環境治理等“痛點”,巴南區創新推行“城市大管家”模式,補齊管理短板。
“我們已在烏洋街社區、花土灣社區、石洋街社區等34個老舊社區,按照每日2到4次的頻次,開展常態化清掃作業。”區城市管理局局長周斌説,通過精細化的公共服務,彌補無物業小區管理短板。
圍繞“一老一小”群體的公共服務需求,李家沱街道給出了特色“民生答卷”。據街道辦事處主任郭娜介紹,融匯片區配套有融匯濱江公園、茶花廣場,修建了健身步道、健身設施等,適合老人健身鍛煉、小孩游玩。
“社區還聯合醫院等單位提供免費孕前優生檢查、老年人健康體檢、暑期兒童託管等‘全生命周期’服務,讓社區居民可以就近享受公共文化生活。”郭娜説,通過這些貼心服務,努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五年來,巴南區新建改建城鎮雨污管網495公里,對轄區8類約6700公里地下管線進行了全面數字化改造,城市安全韌性持續增強。新改建生態步道18公里,33公里河段重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景象,新增城市綠地713萬平方米。
巴南的實踐表明,人民城市建設的核心不僅在於高樓大廈和宏偉工程,更在於那些細微處的溫度——可能是老街巷裏新添的一把休閒長椅,也可能是過街天橋上的一個無障礙坡道。
隨着更多民生項目的落地,巴南區正朝着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穩步邁進,讓城市發展成果更多更積極地惠及全體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