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文化強市建設邁上新&階 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0.6% 旅游業增加值年均增速9.3%-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2 09:50:58
來源:重慶日報

重慶文化強市建設邁上新&階 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0.6% 旅游業增加值年均增速9.3%

字體:

  “不曬太陽、不淋雨,也不收錢,還不缺觀眾……”11月21日午後,暖陽如煦,大渡口區新山村街道居民張雅琼走出小區,步行僅5分鐘,就來到萬象匯商場負一樓的“共享練習室”。

  一群中老年舞者早已聚集於此,時不時在與舞伴的互動中笑得合不攏嘴。

  這個免費“共享練習室”,既是大渡口響應“民呼我為”解民憂的體現,也是該區用15分鐘定義“文化惠民”幸福刻度的生動寫照。

  “十四五”來,我市奮力打造老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讓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873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綜合滿意度位居全國前列;年均推出優秀舞&藝術和美術作品超200個,讓精神滋養浸潤萬家……文化産業增加值破千億,年均增速10.6%,文化強市建設邁上新&階。

  文化惠民實在

  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居全國前列

  文化繁榮發展,“惠民有感”是標尺。

  “退休後,為打發時間,我喜歡上跳壩壩舞。”張雅琼稱,過去,他們在大渡口公園跳舞,不僅夏天熱冬天冷,還要擔心噪聲擾民被投訴。

  去年6月,社區幹部摸清他們對練習場地面積、配套設施的需求後,跟萬象匯商場運營團隊進行了協商,把商場負一樓的260平方米閒置空間,改造成了惠民文化驛站——“共享練習室”,不僅免租金,還配套建設了風采展示墻、大舞&等設施。

  “在這裡,跳起舞來熱熱鬧鬧,比過去更有氛圍感。”張雅琼介紹,目前練習室已吸引28支中老年文藝隊伍“錯峰”使用,成為周邊居民跳舞、走秀、表演的首選場地。

  事實上,這只是新山村街道讓居民“惠民有感”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新山村街道以“美好新山村·優質生活圈”為核心目標,聚焦轄區4.5萬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在2.7平方公里範圍內統籌推進了品質提升行動,整合城市書屋、社區圖書室等資源,構建起覆蓋全域的“15分鐘閱讀圈”,常態化開展圖書借閱、科普講座、文藝展演等服務。同時,推動非遺體驗、藝術展覽等活動進社區、進商圈,優化公共文化空間功能,探索“書屋+文創”“場館+培訓”等融合模式,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具品質、更有溫度的文化服務。

  “以前帶孫子參加文化活動,要專門跑到區文化館、區圖書館,現在社區書屋下樓就到,還經常舉辦手工課、故事會等活動,孩子每週都盼著去。”家住藍光中央廣場小區的居民張敏説。

  【畫外音】“十四五”時期,重慶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打造老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91個,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間等設施1.5萬餘個,使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873平方米;全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年服務群眾超8000萬人次,年均舉辦演出、展覽等活動4.9萬場次,相當於全市平均每天都有134場文化活動;閱讀“一卡通”讓老百姓憑藉身份證、醫保卡在全市公共圖書借閱點和川渝兩地174家圖書館通借通還……公共文化服務綜合滿意度位居全國前列。

  勇攀文藝高峰

  “渝字號”精品力作出圈出彩

  兩江潮涌,藝韻流芳。

  11月4日晚,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在重慶大劇院舉行。作為我國舞&藝術政府最高獎的第十八屆文華獎在閉幕式上正式揭曉。其中,重慶推薦的歌劇《塵埃落定》獲文華劇目獎、舞劇《杜甫》獲得文華單項獎中的導演獎、舞劇《天下大足》獲得文華單項獎中的舞&&術獎。

  在本屆文華獎評選中,“渝”字號精品文藝連中三元,不僅開創了重慶的歷史先河,更在中國藝壇標注上醒目的“重慶坐標”。

  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歌劇《塵埃落定》,描繪了一幅充滿靈動與詩意、蘊含豐富藏族文化意蘊的風情畫卷。該劇目曾獲第四屆中國歌劇節優秀劇目獎、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圓夢獎、最佳劇目獎及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

  舞劇《杜甫》以“詩聖”杜甫的人生軌跡為敘事主線,意象化呈現其“壯游羈旅、長安十載、棄官歸隱、登高望遠”的歷程,將詩詞意境轉化為視覺意象,實現歷史題材的現代表達,為觀眾構建起觸摸大唐興衰與文人風骨的藝術通道。作品曾榮獲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四度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經典片段《麗人行》全網流量達40億,被業界專家譽為國潮美學的“舞蹈先行者”。

  在本屆中國藝術節上,第二十屆群星獎也一同揭曉。其中,重慶選送的舞蹈《織卡織卡》、表演唱《高粱杆兒節節甜》、諧劇《非誠勿擾》及小品《一票難求》,摘得群眾文藝領域的政府最高獎——群星獎。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而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

  “《塵埃落定》之所以能獲得大獎,除了全院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對每一句唱詞、每一個動作都進行無數次反復打磨,更在於重慶優渥的藝術土壤。”重慶市歌劇院院長劉廣説。

  從頂層設計上加強引領到文藝界勇攀高峰,從扎根本土的精品創作到普惠全民的演出服務,從薪火相傳的人才培育到走向全國的文化傳播……近年來,重慶牢牢把握新的文化使命,持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市,讓精神滋養浸潤萬家,文藝事業發展成果豐碩。

  【畫外音】“十四五”時期,重慶不斷改進文藝創作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統籌推進舞&藝術和美術發展,年均推出優秀舞&藝術和美術作品超200個,獲得國家級文藝獎項榮譽70多項,實現舞&藝術主要門類國家級獎項榮譽全覆蓋。9家市級文藝院團年度演出超2000場;全市陸續推出《極限快樂SHOW》《重慶1949》《醉人的川劇》《江畔音樂會》等文旅演藝品牌,累計演出超3000場。

  文旅深度融合

  讓“詩與遠方”觸手可及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旅深度融合,讓城市更璀璨、生活更美好。

  “太震撼了,8K超高清畫面,將石刻造像的柔和線條、細膩紋理都清晰呈現出來,給人一種伸手可觸的奇妙之感。”11月20日,來自上海的游客劉星宇走出大足石刻數字影院,不禁感慨:欠大足石刻的這張門票,早就該還了!

  大足石刻,造像5萬餘尊,始建於初唐,歷經唐末、五代,興盛於兩宋,余緒綿延至明清,歷時千余載,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是重慶迄今為止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

  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這一瑰寶,是重慶之責。劉星宇在大足石刻數字影院所觀看的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正是用科技“活”化人文珍寶的傑作。該電影是全球首部採用“實景拍攝+CG動畫”製作的電影,不僅生動展示了大足石刻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實現了“數字+文化+旅游”的完美融合,成功上榜文化和旅游部評選的第一批“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名單。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文旅深度融合,以多元化的産品供給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培育形成了以旅游景區、度假區、休閒街區、都市景觀、游輪遊船、溫泉康養、旅游演藝等為代表的旅游産品體系。”市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稱。

  我市立足江河縱橫、名山薈萃等資源優勢,持續擦亮“世界山水都市”“壯美長江三峽”“多彩風情武陵”等文旅名片,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渝東南武陵山區旅游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6.7%、9.1%、10.7%;做強“拳頭産品”,重點打造了高品質景區度假區、世界內河游輪集群、紅色旅游高地、遺産旅游勝地等精品;強化串珠成鏈,以文脈、山脈、水脈、古道、交通幹線等為經絡,不斷補珠、靚珠、串珠,推動精品景區串珠成鏈、核心資源集鏈成群,推出精品旅游線路100余條,有效帶動了沿線文旅消費。

  【畫外音】“十四五”時期,重慶文化和旅游産業發展邁入新階段,增加值均突破千億級大關,其中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0.6%,旅游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9.3%。新增文旅市場主體超6萬家,總量超20萬家,其中規上文化企業1255家,旅行社突破1100家,形成了千帆競發的良好局面。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