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租公”到“合夥人” 朝天門服裝批發市場的轉型實驗-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1 08:40:58
來源:重慶日報

從“包租公”到“合夥人” 朝天門服裝批發市場的轉型實驗

字體:

大融匯商場線下舉辦服裝展示活動。(受訪者供圖)

  初冬暖陽,灑滿大融匯商場頂樓。

  這裡,儼然一條精緻步行街。衣着時尚的年輕人三三兩兩,或手捧咖啡閒談,或在別致招牌與雕塑前駐足留影。

  若非鱗次櫛比的服裝店舖,若非不遠處來福士廣場的摩天高樓,很難想象,這裡曾是熙熙攘攘的朝天門服裝批發市場一角。

  “昉時集”店舖內,店主老池正在研磨咖啡豆。吧&兩側,最新款秋冬時裝錯落陳列,透着精緻。

  這份悠閒背後,是他在這棟樓裏6個忙碌的品牌店——批發近10個自主品牌服裝,年營收已逾千萬元。

  而5年前,老池還是朝天門老商場裏的一名普通租戶。租個檔口,從廣東拿貨,等着區縣客戶上門提貨,年營收僅幾十萬元。

  “那時候就是個搬運工,別人生産什麼我賣什麼,只賺點微薄差價。”老池笑着回憶。

  老池的蛻變,並非孤例。

  在曾經的西南服裝批發“心臟”朝天門,當傳統市場普遍遭遇商戶流失、交易額下滑時,一場轉型實驗悄然啟幕。

  轉型樣本

  一個“搬運工”的品牌逆襲

  2019年3月,老池做了一個讓同行不解的決定:離開經營多年的老商場,轉戰剛開業的大融匯。

  吸引他的,是大融匯承諾的“不一樣的玩法”。

  兩個月後,一則培訓通知如期而至。商場要組織服裝陳列與色彩搭配講座,講師是來自上海的專業人士。

  “做了十幾年批發,以前從沒人教我怎麼陳列。”老池説。

  從燈光到色彩,從動線到視覺焦點,講師足足講了一天。“那一刻才明白,賣衣服不是簡單把貨堆在那裏就行。”

  此後幾年,品牌定位、供應鏈管理、線上運營、財務管理……老池接連參加了幾十場商場組織的培訓,眼界越來越寬。

  最大的改變,發生在供應鏈端。

  以前,他每月飛廣州、杭州“掃貨”,全憑感覺拿貨。款式好賣就多拿,結果經常是一堆滯銷貨積壓。

  如今,他提前半年規劃下一季産品。依託商場後&銷售數據,分析客戶喜好,帶着設計找代工廠定制。

  “商場幫我對接了廣東、福建的工廠。他們原本只接大單,因為是商場推薦,願意接我這種小批量定制。”老池説,現在6個店舖70%的貨品,都是自主組織生産。

  客戶渠道,也從“守株待兔”變成“主動出擊”。

  老池辦公桌後的墻上,一張地圖密密麻麻標注着客戶分佈,“這些都是市場渠道團隊幫我開發的。”

  大融匯商場組建專職團隊,常年在外跑市場,一個縣一個縣“掃街”,開發下游終端門店。

  如今,老池合作的下游門店達200余家,遍佈以重慶為圓心的3小時車程圈。

  每年春秋兩季,商場舉辦線上線下融合採購節,為老池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客戶。一場線上活動,就能接到50多個新單。

  “商場負責人常説,別只盯着門口那三米,要多看未來5年的路。”老池的思維徹底變了。

  從前,他覺得自己就是“倒貨的”,能維持生計就好。現在,他定下明確目標:三年內把“昉時集”打造成區域知名品牌,五年內在西南開100家加盟店。

  為此,他註冊了商標,搭建了線上商城,還聘請了多名設計師。

  破局之道

  從“收租”到“賦能”的模式革新

  從1個檔口到6個品牌店,從幾十萬元年營收到千萬元級,從“搬運工”到品牌主理人,老池的故事,正是朝天門服裝批發市場轉型的生動注腳,也折射出大融匯“合夥人”模式的初步成效。

  朝天門市場,曾是西南服裝批發的“金字招牌”。鼎盛時期,這裡有20多個專業市場、1.3萬商戶、超10萬從業人員。

  然而近10年,線上衝擊、區域競爭加劇、商業模式老化,讓這座“批發重鎮”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批發市場成交額同比下降4.9%,傳統批發市場呈現“兩頭活躍、中間萎縮”的格局。

  而且朝天門大多數商場沿襲傳統“收租模式”,對商戶的生死存亡鮮有關注。最終,商戶數量銳減近40%,空置率居高不下。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融匯走出了一條轉型之路。

  “邏輯很簡單:商戶能賺到錢,我們才能活下去。”大融匯負責人直言,“我們不是‘包租公’,而是商戶的‘合夥人’。”

  這種“合夥人”邏輯,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拓寬渠道,做增量。開通160多條物流專線,覆蓋重慶及周邊省份;專職渠道團隊常年“掃街”,精準畫像2.6萬採購商,為商戶主動找客戶,用數據指導貨品結構調整。

  二是賦能商戶,強能力。商場每年投入超百萬元,組織幾十場培訓,涵蓋陳列、品牌運營、供應鏈管理等;提供深度調研診斷,免費提供管理諮詢,幫商戶解決選品、定價、服務等難題。

  三是線上線下融合,提效率。打造多個直播場景,鼓勵商戶做線上業務;與抖音等平台合作,通過集採流量降低獲客成本。線上線下互補,有效分散了純線上商戶退貨率高、庫存壓力大的風險。

  一套“組合拳”下來,轉型實驗效果初現。

  大融匯日均客流量穩定在7萬人次,童裝、女裝、男裝、箱包等主營品類的市場佔比,已超過整個朝天門商圈的50%。

  “周邊有的市場客流只有我們的十分之一,不少商戶主動往大融匯搬。”大融匯負責人透露。

  模式深思

  批發業態的價值與未來挑戰

  大融匯的轉型模式,也引發了業內思考。

  高投入、長期主義,是顯而易見的挑戰。每年百萬級的培訓費用、專業的渠道團隊、線上平台合作與營銷推廣,都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培養一個商戶成長為品牌主理人,更是需要3到5年甚至更長周期。

  這,與傳統“收租躺賺”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同時,這種成功高度依賴運營團隊的專業能力和長期堅持。

  有知情人士指出,大融匯核心團隊在廣州白馬做了15年,還在多個城市有成功運營經驗,有深厚的行業積累和因地制宜的能力。換個團隊,未必能成功。

  更深層的問題是:在産銷扁平化的趨勢下,批發這個中間環節,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大融匯負責人並不認同“批發過時論”。

  他以加油站為例解釋:“你不生産汽油,但需要用汽油,去加油站加油是零售;加油站向煉油廠進貨,就是批發。簡單説,只要購買目的是用於銷售而非自用,就是批發。”

  在他看來,中間商是專業人做專業事,是社會分工細化的必然結果。批發環節不會消失,但批發商角色必須升級——從簡單的“搬運工”,轉變為供需兩端的鏈結者、匹配者和賦能者。

  這一觀點,得到不少業界人士認同。

  渝中區商務委負責人&&,在服裝、日用品等非標準化産品領域,批發商的價值在於整合供應、精準匹配、快速響應。關鍵是要從傳統“賺差價”模式,轉向“賺服務費”模式。

  該負責人認為,大融匯的探索,為傳統批發市場轉型提供了有益樣本:重新定義市場角色,從單純物業提供者轉向生態賦能者;重新定義批發商角色,從“搬運工”轉向具備選品、供應鏈整合和品牌運營能力的“品牌主理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利用互補優勢降低風險、提高效率。

  這並非一條坦途,需要長期投入、專業團隊和足夠耐心。

  對於習慣了“收租躺賺”的開發商而言,這是一場巨大的挑戰。

  一位行業觀察者&&,傳統批發市場的轉型沒有標準答案,但朝天門的這場實驗至少證明,當“包租公”模式失效,深度運營是一條可行之路。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