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文化中國·重慶文旅大篷車”經過重慶觀音橋商圈。新華網發新華網重慶11月21日電(邵以南)不一樣的營銷“玩法”,帶火南方傳統的秋冬旅游淡季。
近千條主題旅游線路、超1000款文創産品、數十種星級酒店特色美食——11月15日至17日,位於重慶兩江新區核心地段的兩江假日酒店外,“文旅大賣場”祭出一站式文旅消費體驗,吸引大量市民前來“揀耙活”。
幾乎同一時間,9&以“文旅為人民 篷車進萬家”為主題的“文化中國·重慶文旅大篷車”穿梭於當地主要商圈和城市地標。巡游過程中,市民和游客現場參與互動表演、領取景區福利,足不出城就能觸摸巴渝風情。
這兩項活動,拉開了重慶文化旅游集團“‘來重慶,Dong一下’美好年走廊文旅節”的序幕。
按照重慶文化旅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冉斌的説法,創新推出流動文旅IP營銷項目,不是要替代真正的旅行,而是通過嵌入城市肌理的動線傳播,降低大眾感知産品的門檻,促進文旅消費從“心動”變“行動”。
對於地方文旅集團,行業近年的普遍觀感是“負重前行”。其困境體現在資産負債結構失衡、抗風險能力不足,根本上則和體制機制僵化、市場化運營水平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有關。地方文旅集團雖然掌握了區域優質資源,但在如何將資源優勢高效轉化為可持續的市場優勢和經濟社會效益方面,存在短板。
時間倒回一年前,由原重慶文投集團、重慶旅游集團整合重組而成的重慶文化旅游集團正式揭牌。這一變動疊加了重慶國資國企“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與當地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的雙重背景,也開創了全國省級文化旅游企業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的先河。
活動能量更大了、産品與服務上新了、經營理念“貼地”了——市場很快發現,新的重慶文化旅游集團,和過去刻板的平台企業不太一樣。這家集景區、酒店、游輪、旅行社、文旅服務、智慧旅游、演藝、文創等業務板塊的全資源、全要素、全産業鏈文旅旗艦國企,在成立短短一年裏不斷尋求破局,朝着打造“現代文旅産業綜合運營服務商”的目標一路疾行。

産業的“總導演”
11月17日,“重慶-東南亞文旅市場聯盟”在重慶文化旅游集團2025年合作商大會上正式揭牌。
東南亞地區與我國地理相近、文化相通,是重慶入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地。該聯盟成立後,將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推動客源互送、線路共建、宣傳互動,實現從簡單游客往來向市場深度合作升級。
這揭示了重慶文化旅游集團最鮮明的打法:“拉群結盟”。
今年以來,該集團先牽頭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産業聯盟,後布局壯美長江三峽、多彩風情武陵、世界山水都市三大區域文旅産業聯盟,再主導成立文創、音樂、市場等一系列專業細分領域聯盟,把分散的資源整合成生態,把零散的企業、機構擰成一股繩,形成了全球超過1000家文旅産業鏈主體的“盟友”陣容。
“‘千軍萬馬做文旅’最大的好處就是拓展了邊界。”冉斌説,集團圍繞投資、活動、品牌,帶動聯盟體系獲得融資授信支持超1100億元,策劃啟動文旅項目近50個,實施投資近40億元,累計開展了200多場文旅活動。比如,打造山水都市休閒、長江雲水生態、世遺文化穿越等6條巴蜀文旅精品線路,構建“廊內廊外”協同的品牌營銷體系。
在這種機制下,集團旗下樂和樂都、阿依河、烏江畫廊、金刀峽、統景溫泉等景區,重慶大劇院、兩江假日酒店、長江黃金游輪、重慶藝術大市場等品牌,都能在服務“整體敘事”中找準突破口、增長點,也就激發了各子企業的經營活力,加快從“管景區”“賣門票”向“增供給”“強體驗”“講故事”轉變,帶動重慶文旅品牌影響力、知名度再上新&階。
內部的整合同樣檢驗魄力。以前,重慶多家市屬國資酒店分散隸屬於17家企業,管理粗放、品牌碎片化等問題交織。
重組成立僅2個月,重慶文化旅游集團就作為整合主體,完成了市屬國企酒店賓館專業化整合集中簽約,通過資産劃撥、管理統一、標準重構,納入集團旗下“兩江假日酒店”品牌“一盤棋”運營,構建起覆蓋酒店住宿、餐飲服務、供應鏈集採、物業管理的業務體系。
目前,兩江假日公司拓展酒店至120余家,管理客房數15000間,今年先後斬獲“中國最具競爭力酒店管理集團”“卓越影響力酒店管理公司”等稱號,並躋身“2024年度中國飯店集團60強”。
長江黃金游輪。新華網發內容的“大變革”
10月23日,從湖北宜昌秭歸出發開往重慶的黃金游輪“長江記憶”號,迎來今年長江三峽游輪旅游的第100萬位客人。來自遼寧鞍山的王女士當晚登船,成為了幸運兒。
“長江記憶”是重慶文化旅游集團旗下重慶長江黃金游輪有限公司的7艘五星級游輪之一,也是長江上首艘年代穿越主題游輪。它以上世紀70-90年代為時間線索,通過實景復刻、文化展陳與演藝互動,還原長江航運的歷史巨變。
“原本是帶着父母重溫他們年輕時的三峽記憶,沒想到自己也沉浸其中!”王女士感嘆。
無獨有偶,該公司另一艘五星級游輪“長江奇蹟”號,今年被中國三峽博物館授予了“長江文韻·流動博物館”,文物實體與數字光影同場,讓游客在江面上觸摸千年文明。
一艘游輪,聯動船與岸。豐都鬼城、奉節白帝城、巫山神女景區、宜昌三峽大壩等節點,都被納入線路設計;奉節臍橙、巫山脆李等庫區“生態寶貝”直達游客味蕾。
“我們要讓游輪真正成為串聯三峽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文明聲音的‘移動會客廳’。”冉斌説,隨着新的品牌效應逐漸形成,游客以“坐游輪”作為重游三峽的理由,這種“主動復購型游客”在統計中快速增長。
內容變革疊加營銷聲量,讓傳統景區“老樹開花”、新的項目精彩紛呈。在城市,重慶大劇院新組建藝術團、交響管樂團,加密文化供給;在目的地,藝人泛舟阿依河景區,將苗鄉文化融進音樂創作,專場直播曝光量達1100萬;創意端,重慶藝術大市場公司通過“徵集-孵化-轉化”閉環運作,打造“巴渝世家”“藝寶”等系列IP形象,讓版權資産變産品、變資本。
據統計,今年以來,重慶文化旅游集團接待服務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實現同比超30%的快速增長;累計盤活增值資産10.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3.8億元。
“重慶文旅國企這一輪‘變陣’勾勒出兩條線索。一條是戰略布局,另一條是具象的——一艘游輪、一場演出、一次消費、一種體驗。”
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調查所所長、經濟學博士何琼峰説,真正打動人的往往是後者。用內容引流,用場景留人,用業態承接,讓資源優勢變成可循環、可持續的産業模式。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聚焦主職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力爭到2027年運營文旅目的地50個以上、管理酒店300家以上、年接待服務1500萬人次以上,成為重慶文化旅游強市建設的引領者。”冉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