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拍攝的“四普”新發現——虎頭岩要塞。這一處不可移動文物位於渝中區石油路街道長和路與虎踞路交叉口的重慶市人民防空宣傳教育館內。該處要塞建成於一九四二年,面積四百餘平方米。(受訪者供圖)
近日,在重慶的街頭巷尾、鄉間村落,不少老建築的墻面上多了一塊牌子,上面不僅寫着建築的名字,還明確寫有“嚴禁破壞”的提示語。
這塊牌子錶示這些老建築雖尚未正式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卻已作為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的擬認定對象,被納入保護視野。
從渝中半島到三峽庫區,從巴南古道到武陵山區,一場規模空前的文物“摸底”與“預保護”行動正在全面展開。
一組沉睡水底的宋代摩崖造像被發現
在萬州區柱山鄉戈廠村王氏宗祠門前,一塊嶄新的預保護公示牌格外顯眼。牌上清晰標注:“此處文物已調查登記,嚴禁破壞、遷移、佔用。如文物遭受破壞,將依法調查處理,嚴肅追究責任。”並附有監管單位及&&電話。
截至目前,重慶在“四普”中已完成2.6萬處“三普”文物的復查,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超過3300處。
今年7月,在大足區龍水鎮高坑村,玉灘水庫水位的持續下降,讓一組沉睡水底的宋代摩崖造像——金竹灣摩崖造像重見天日。普查隊員聞訊而至,在長約6米、高3米的崖壁上,發現了現存的27尊造像。這處新發現成為“四普”中的重要收穫。
城市的工業記憶,也因此獲得了被重新珍視的機會。
在渝中區紅岩公園,一座停運多年的工業遺産——襄渝鐵路梨菜線虎頭岩鐵路橋舊址,也被登錄為“四普”重要新發現。如今,它率先啟動從廢棄鐵路橋到文化地標的轉型探索,巧妙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發現一處、保護一處”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展以來,重慶堅持“邊發現、邊保護”的工作思路,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例如,涪陵區最新公布了90處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涵蓋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五大類別,其中不乏碧雲亭遺址、荔枝道、國營816機械廠系列舊址等重要發現。
合川區的成果更為顯著,共完成新發現文物實地調查226處。其中,擂鼓坪等4處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將區域人類活動史大幅推前;加擔土遺址作為宋代釣魚城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更是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候選項目。
面對激增的新發現,重慶明確要求所有普查登記對象在完成認定前一律不得拆除、遷移,並對新發現線索採取預保護措施,形成了“發現一處、保護一處”的快速反應機制。
在石柱縣,普查員在實地調查中,對縣級文保單位黃龍橋出現的隱患及時搶險排危;南岸區則修復了楊芳齡墓的邊坡裂石。
而針對千年古道——荔枝道,相關區縣已着手整合資源,實施針對性保護。涪陵區更是針對荔枝道遺存同步編制了《荔枝道涪陵段保護利用規劃》。
納入日常巡查看護範圍,形成系統保護機制
挂上預保護牌,只是保護的開始。
重慶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這些掛牌老建築被納入嚴密的“巡查網絡”。根據要求,各街道、社區已將新發現文物線索納入日常巡查看護範圍。
在萬州區柱山鄉,當地政府不僅對文氏宗祠進行了保護修繕和陳列布展,還通過村廣播宣傳“四普”工作,增強居民的保護意識。
權屬單位和管理使用單位成為“第一責任人”,主動落實現場保護措施,制定詳細的風險防控與應急預案。
對於虎頭岩鐵路橋舊址,渝中區以“最小干預+功能置換”為原則,在嚴格保護橋梁原貌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加固、拓寬人行通道、增添景觀燈飾,並將其與周邊的紅色遺址群串聯,創造性激活了其文化功能。
從一塊預保護牌,到一套系統的保護機制,重慶正用行動詮釋着“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的文物工作理念。這些散落在街頭巷尾、田間山野的老建築,不再只是靜默的歷史見證者,更是被看見、被記錄、被珍惜的城市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