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全面打造三級貫通的數字化平台,形成超級“城市大腦”-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20 08:39:09
來源:重慶日報

重慶全面打造三級貫通的數字化平台,形成超級“城市大腦”

字體:

  2025年8月的一個清晨,綦江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的手機突然響起預警提示——“巴渝治水”系統監測到蒲河寨溪大橋斷面溶解氧連續3天超標。與此同時,系統自動鎖定上游兩家污水處理廠為疑似污染源,並同步推送預警信息至水利局、鄉鎮負責人及基層治理中心。3天后,通過多部門協同處置與水電站調度,斷面水質恢復正常。這個“3天解決跨部門治水難題”的實戰案例,正是重慶以數字技術破解超大城市治理困境的生動縮影。

  “十四五”期間,重慶大力推進數字重慶建設,以數字技術為依託,以數字化思維全面打造三級貫通的數字化平台,形成超級“城市大腦”,讓“大城之治”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

  更智能

  構建全域感知的數字治理中樞

  2025年春節黃金周,渝中區解放碑商圈單日最高客流突破180萬人次,5G+AI視頻分析系統實時捕捉到3處潛在擁堵風險點,自動生成包含警力調配、地鐵限流、商戶引導的三維疏導方案,通過三級數字化治理中心推送至公安、交通、商務等6個部門。15分鐘內,80名警力精準布控,2條地鐵線路啟動高峰限流,12家商場同步開啟臨時通道,最終實現全天客流零踩踏、交通零癱瘓。這場由“數智大腦”主導的百萬級人流管控戰役,正是重慶構建全域感知數字治理中樞的生動實踐。

  作為超大城市治理的“智慧內核”,重慶三級數字化治理中心已形成“1個市級中樞+30多個區縣分中心+1038個鎮街工作站”的全域架構,整合公安、交通、環保等23個市級部門的1.2萬項數據資源,建成包含1.7萬餘個感知點位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在硬體層,部署毫米波雷達、AI視頻監控、水質傳感器等智能設備,實現從地下管廊到高空雲圖的立體感知;在數據層,構建“一庫一池一平台”架構,打通政務雲、警務雲等8個異構系統,日均數據交互量達4.2億條;在應用層,開發340余個智慧場景,覆蓋城市治理全領域。

  數據顯示,重慶早晚高峰主幹道通行效率提升18%,主幹道平均車速從2020年的26公里/小時提高至2025年的32公里/小時,交通擁堵指數從2020年的1.89降至2025年的1.43。

  【畫外音】重慶的實踐表明,數字治理中樞不僅是技術平台,更是制度創新的載體。重慶通過建立“數據共享負面清單”制度,打破23個市級部門的數據壁壘,實現89%的跨部門業務協同率;推行“算法備案制”,對137個治理算法模型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這種“技術+制度”的雙重創新,推動超大城市治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見、從經驗判斷向數據決策、從分散管理向協同共治轉變。

 更高效

  重塑跨部門協同治理流程

  今年9月15日20時17分,渝中區解放碑街道“141”基層智治平台接到市民王先生通過“渝快辦”平台提交的投訴:較場口夜市3家燒烤店存在跨門店經營、油煙擾民問題。平台智能分析系統在研判後迅速生成派單方案——指派距離最近的解放碑綜合執法中隊隊員前往處置。23時02分,執法隊員通過執法終端上傳整改後的照片,系統自動向王先生推送處置結果。這場從投訴到辦結僅用2小時45分鐘的治理閉環,較改革前效率提升300%,成為重慶“大綜合一體化”改革重塑跨部門協同流程的生動注腳。

  作為全國唯一推行省級層面“雙主任”制城市治理委員會的地區,重慶通過制度重構破解“九龍治水”難題。2024年起,城市治理委員會統籌規劃、執法等12個領域的89項市級事權,建立起協同機制。

  在行政執法領域,全市整合組建38支綜合執法隊伍,開發“執法碼”與“企業碼”互核系統。2025年中心城區行政執法事項綜合率達71.9%,重復執法投訴量下降68%,“信用+執法”場景應用使群眾滿意率提升至87%。

  跨部門協同的效能還體現在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改革中。重慶打破23個市級部門的數據壁壘,將企業開辦等13個高頻事項整合為“一件事一次辦”,通過流程再造,企業開辦時間從3個工作日壓縮至4小時。2025年“渝快辦”平台辦理業務量達1.2億件,96%事項實現“全程網辦”,群眾跑腿次數平均減少3.7次,政務服務滿意度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列。

  【畫外音】重慶的實踐,構建了跨部門協同的“三階躍遷”路徑:在決策層,建立“雙主任”制打破部門壁壘;在執行層,通過“執法碼+企業碼”實現監管協同;在服務層,依託“一網通辦”優化民生體驗。這種“制度+技術”的雙重保障,使跨部門業務協同率從2020年的32%提升至2025年的89%,印證了超大城市治理中“協同效率決定治理效能”的深刻命題。

  更精準

  數據驅動的治理效能革命

  今年7月,梁平區生態環境局接到“巴渝治水”系統緊急預警:汝溪河河面出現約300平方米的油污帶。系統通過AI溯源模型,15分鐘內便鎖定上游2.3公里處的某食品加工廠——其隔油池違規排放導致污染。更令人驚嘆的是,系統精準預判油污將在6小時後抵達下游飲用水源地,並自動推送包含“應急截污壩位置、調水稀釋方案、企業停産指令”的處置清單至生態環境、水利、屬地政府等5個部門。通過多部門協同處置,僅用4.5小時就完成油污清理,較傳統人工排查處置效率提升8倍,避免了可能影響12萬居民飲水安全的環境事件。這場“數據追污”戰役,正是重慶以數據流重構治理精度的生動寫照。

  不僅如此,政務服務領域的“精準滴灌”還讓市民辦事體驗發生質變。“渝快辦”平台2025年推出的“新生兒一件事”集成服務,通過打通衛健等7個部門數據,將出生醫學證明等6個事項整合為“一次申報、並聯審批”,辦理時間從3個工作日壓縮至2小時,材料提交從18份精簡為2份。

  城市管理的“繡花功夫”則體現在資源配置上的精準高效。重慶基於人口熱力圖和出行規律,在“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中實施差異化資源投放:在渝中區解放碑等商業密集區,新增1.48萬個錯時共享停車位,通過“渝快停”平台實現車位使用率提升45%。

  而在社會治安方面,基於大數據的“精準巡邏”系統使重點區域刑事案件發案率下降37%,破案率提升至89.2%,群眾安全感指數達98.6%。

  【畫外音】重慶精準治理的背後,是“數據中&+業務中&”雙輪驅動的技術架構。市級數據中&已歸集6.8億條政務數據,開發237個數據接口向各部門開放共享;業務中&構建“需求—資源—匹配”智能引擎,實現治理資源與民生需求的精準對接。這種“用數據説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服務”的治理範式,使城市治理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當數據精準觸達治理末梢,民生獲得感便有了最堅實的支撐——從長江碧波到“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的便利,從新生兒出生的“秒批”服務到老年人的智能關懷,數字重慶正以治理精度的提升,書寫着人民城市的幸福答卷。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