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諾貝爾獎工作站在重慶市萬州區建立,這是全市首個諾貝爾獎工作站,也是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倫茨・克勞斯教授在中國的第一個工作站。從德國到重慶萬州,克勞斯教授團隊的阿秒光脈衝技術,在這裡有了臨床應用的全新可能。
全市首個諾貝爾獎工作站為何花落庫區?這背後,是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人才與産業轉型。自2022年首屆“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重慶三峽人才節”舉辦以來,渝東北10區縣共引進人才5萬餘名,科技研發投入59億元,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92個。一段因人才而生的變革故事,正在三峽庫區的山水間娓娓書寫。
人才破局
從“零”到“一”的突破
今年第三屆重慶三峽人才節舉辦期間,隨着全市首個諾貝爾獎工作站的落地以及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一系列成果的發布,標誌着庫區人才工作的“朋友圈”已延伸至國際層面。
費倫茨・克勞斯為什麼選擇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這得益於對國家級青年人才印明柱的引進。”11月12日,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人力資源部主任宋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不已。他説,人才最看重的是平台,其次是地域和待遇。醫院作為輻射渝鄂川陜四省23個區縣、承擔2300萬人口醫療任務的大型三甲醫院,此前面臨高層次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困境——全院僅有18名博士,沒有國家級團隊,導致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寥寥,發展陷入瓶頸。
醫院的困境曾是渝東北的縮影。“幾年前,萬州高校的大學生留萬比例甚至不到10%。”萬州區人力社保局局長雷傳亮坦言,由於地處西部、遠離主城,渝東北各區縣曾普遍面臨人才外流、高端科研平台匱乏、産業能級不高等多重挑戰。
“只有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才能破局。”醫院黨委書記張先祥深有體會。於是醫院實打實推出“給平台、給團隊、給政策”等舉措;尤其在2020年成為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後,“雙一流”高校平台成為引才的重要底氣。
原在湖南工作、正值壯年的印明柱,也想有更大的空間施展拳腳。2022年,在與醫院深入交流後,印明柱舉家遷往萬州,醫院為其搭建腫瘤早期診治、分子病理、轉化醫學研究等3個科研平台,組建起早期28人的科研團隊。
不負眾望,印明柱團隊成果頻出: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正刊發表學術成果,在全球首次構建最大規模的泛癌種脈管系統全息細胞圖譜;牽頭編寫全球首部中線癌專家共識;1.1類原創性新藥填補國産相關領域空白……更重要的是,以印明柱為“磁極”,醫院形成高端人才的集聚效應:易小平教授、張明輝教授等多位學術大咖相繼加盟。
正是團隊全球獨有的循環腫瘤細胞病理診斷體系與AI輔助診斷平台,吸引了克勞斯教授。諾貝爾獎工作站將通過物理與醫學的跨界協同,推動癌症防控“關口前移”,克服現有篩查手段的局限,將早期檢出率提高至新高度。
“醫院的科研與診療水平開始真正比肩國際前沿,有的中線癌(一種發生在全身多部位原發的高侵襲性罕見腫瘤)患者從澳洲不遠萬里來求醫。”宋洲介紹,目前醫院已建成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6個市級科技創新平台,布局庫區細胞免疫基因治療中心、區域罕見病與遺傳病診療中心等。

開州三峽柑橘基地 (通訊員 崔家清 攝)
區域協同
共育引才的“三峽模式”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的轉變不是個案。沃土盈潤、水草豐饒,方能引鳳築巢、聚才興邦。作為全國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西部內陸唯一擁有航空、水運“雙口岸”的區縣)的萬州,以建設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為牽引,不斷提升綜合承載力、經濟輻射力和示範引領力,主動承擔起構建區域共同體的責任。
為營造良好氛圍,萬州近年來積極實施“四萬”工程(即“萬有引力”引才機制、“萬里鵬程”培養通道、“萬馬奔騰”創新載體、“萬家燈火”服務生態),精準吸引各類人才,並通過實施“平湖人才”計劃和建設高端平台等,為人才提供發展舞&和生活保障。2023年,為整體推動渝東北的發展,在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組委會辦公室指導下,由萬州區委、區政府牽頭組織、渝東北10個區縣共同參與,啟動首屆重慶三峽人才節,開創區域協同引才的新模式。
在前兩屆的基礎上,今年第三屆人才節活動期間,來自全國高校院所、知名企業及渝東北有關負責人等,走進中藥材種植加工基地等,圍繞生態農業轉型、先進材料等進行實地調研,尋求合作意向,推動重點領域人才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
“這種模式有利於搭建高效務實的合作橋梁。”開州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周賢文&&,三峽庫區在柑橘、中藥材等領域已形成國家級地域品牌,如國家三峽柑橘産業集群以萬開雲和忠縣為基地建設,區縣可共育品牌、共同推廣;人才交流也打破區域壁壘,促進各區縣在中藥種植、特色林果、畜牧養殖等領域的互補和協同。
同心引才,資源共享。“渝東北10區縣先後建成渝東北博士聯盟、渝東北就業聯盟、渝東北教共體、渝東北醫共體等,並持續拓展與友鄰省市、對口支援省市的人才協作。”萬州區委組織部陳錦昊科長介紹,從舉辦首屆三峽人才節起,就確立“一區主辦、區域協辦”的辦會機制,共同推進渝東北片區“四鏈”融合發展,整體提升渝東北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能級。
第三屆三峽人才節上,渝東北10區縣再度“抱團”,統一發布人才需求目錄與“揭榜挂帥”攻關項目,提供人才項目27項,發布1056個急需緊缺人才需求和30項科技攻關“揭榜挂帥”項目,發榜金額超1.6億元。
“聚木成林,萬州更有區域優勢,於是我們共同打造渝東北人才信息資源庫,統一與知名高校簽約,推動人才共育共用等。”雲陽縣經信委副主任何欣介紹,渝東北各區縣産業基礎、資源稟賦不同,如“萬開雲”板塊萬州聚焦先進製造和新能源,雲陽打造先進材料和電子信息産業,開州着力發展綠色工業和特色農業……互相補充且形成上下游産業鏈。2024年“萬開雲”GDP達2580.05億元,佔渝東北總量的51.6%,已成為區域核心增長極,人才協同讓區域産業形成合力。
統計顯示,自首屆三峽人才節以來,渝東北10區縣共引進人才5萬餘名,科技研發投入59億元,實施科技成果轉化292項,帶動區域生産總值平均增速達5.8%。一條以人才協同驅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路徑愈發清晰。

九龍萬博氧化鋁工廠。(通訊員 冉孟軍 攝)
雙向奔赴
“人才賦能”與“産業吸引”
“人才引進旨在以智慧火花點燃産業創新引擎,形成人才賦能産業、産業吸引人才的良性雙向循環。”在萬州區經信委主任魏卡看來,目前萬州正大力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帶動産業升級,已形成先進材料、智能裝備及智能製造、醫藥化工、食品及農産品加工、新型能源等重點産業,並加快向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邁進,這對人才與産業的互動提出更高要求。
這樣的案例不少。如依託三峽人才節搭建的優質平台,重慶江東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去年成功引進市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重慶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的楊勇博士。該公司是全市首批鏈主企業,2024年銷售收入3.5億元,帶動渝東北10多家配套産業,其中不乏千萬級企業。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企業産品雖暢銷海外,但仍有尖兵人才儲備不足的壓力。年富力強的楊勇曾是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自引進以來,楊勇帶領團隊主持開展多項技術創新工作,優化升級現有裝備技術性能,推動實現近5000萬元銷售收入,聯合團隊一次性拿到3個國家項目……對推動國家、重慶市高端裝備製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此外,還有金龍精密銅管集團通過“校聘企用”模式引進一名劍橋大學博士,顯著提升歐洲及中東市場開拓和維護能力;投資超百億元的九龍萬博氧化鋁工廠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點發展的輕合金産業骨幹企業,借助三峽人才節與深圳大學陳忠平教授團隊達成合作,致力於解決氧化鋁廢渣赤泥綜合利用這一世界難題。該項目通過將赤泥改性轉化為道路材料,有望實現固廢的大規模低成本應用,符合國家綠色循環發展的要求。
“沒想到全國一次性建成的單體最大的氧化鋁工廠在萬州。”到萬州參與三峽人才節的中南大學姜濤院士由衷感嘆。據悉,本屆三峽人才節共對接項目202個,其中包括中國航空學會低空經濟首席專家董志毅帶來的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渝東北10區縣紛紛&&政策,其中對青年人才有一系列的惠才清單,努力鋪設讓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業的道路。
“對人才‘八小時’內外的服務,萬州區都考慮得非常周到。”如今已是重慶大學教授、博導,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副院長的印明柱&&,在萬州工作、生活都很美好,所以團隊也持續創造出不錯的成績。渝東北的青山綠水,不僅是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屏障,更是一道關乎重慶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將地理空間的“洼地”轉變為人才與創新要素集聚的“高地”,三峽庫區正奮力書寫着新時代的人才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