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旱季看到水自己流到田裏!”重慶援建東帝汶灌溉項目背後的故事-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19 08:54:33
來源:重慶日報

“第一次在旱季看到水自己流到田裏!”重慶援建東帝汶灌溉項目背後的故事

字體:

東帝汶萊維農業灌溉項目如期竣工並通過驗收。(受訪者供圖)

  位於東南亞的東帝汶,11月的旱季尾聲悄然降臨。

  萊維地區的村落裏,新修的水渠縱橫交錯。清澈的水流汩汩流淌,浸潤着曾經乾裂的土地。耕耘多年的當地農民,第一次在旱季見到如此充沛的水源,黝黑的臉上滿是笑容。

  播種季來臨前,由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所屬重慶對外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外建集團)承建的東帝汶萊維農業灌溉項目,於今年10月順利通過驗收。

  這是重慶市首個海外農業灌溉工程,歷時3年終獲圓滿。它讓當地180公頃農田的灌溉保證率從11%躍升至90%,徹底改變了當地農業“靠天吃飯”的歷史。

  圖紙落地

  重慶智慧破局海外旱區

  東帝汶,是外建集團的“老朋友”,早在2014年,外建集團就在這裡設立分公司。11年間,修建了約60公里公路,承建了BETANO(貝塔諾)農業學校等項目,累計工程合同金額超1.4億美元。

  但承建農田灌溉項目,還是頭一次。

  “這是‘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集團主動調整結構、拓展領域的戰略選擇。”外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林兵説。“一帶一路”倡議明確“設施聯通、民生優先、農業合作”方向,單純輸出交通與房建,已跟不上更高層次國際合作的需求。

  2022年,項目中標後,項目經理邱濟東帶隊奔赴東帝汶實地考察。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心頭一沉。

  “萊維地區地形複雜,雨季洪水氾濫,旱季土地龜裂。”邱濟東回憶,農民在貧瘠土地上艱難耕作,不少村民的存糧根本不夠吃到下一個收穫季。

  首個難題,就來自設計與實地的落差。

  早期勘測資料不足,原設計方案和現場地形&&很大。尤其是渠道要跨越一段緊鄰高壓輸電線路的區域,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那段時間,我們幾乎天天泡在現場。”項目總工程師楊昌華記得,東帝汶常年氣溫超過30℃,他們在臨時板房裏一邊擦汗一邊修改圖紙,常常忙到深夜。

  反復論證後,團隊創新提出方案:用200米鋼管替代混凝土明渠。

  “鋼管敷設速度快、適應地形強,還能避開電力設施干擾。”楊昌華解釋,這個方案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和進度,還節省了成本。

  重慶的山地水利經驗,在這裡派上了大用場。

  項目團隊結合當地地形,設計了“大壩—擋墻—引水渠—分配網”的系統方案。“重慶多山,我們積累的水利建設經驗,在東帝汶同樣適用。”邱濟東説。

  施工期間,設備老化又成了難題。“設備平均每週出9次故障。”邱濟東坦言。最緊急的一次,挖掘機水泵軸承損壞,維修團隊連夜驅車7個多小時,往返首都帝力取配件,凌晨4點送回工地,確保早上6點準時施工。3年來,這樣的緊急採購累計近40次,但項目從未因設備問題停工。

  從陌生到信任

  一渠清水連情誼

  “為什麼要修這麼多水渠,會不會佔用耕地、影響日常生活?”項目開工之初,當地村民滿是疑慮。

  邱濟東回憶,那半個月裏,項目部成員每天傍晚都去村裏走訪,用最通俗的語言,一遍遍解釋灌溉系統的作用,講清工程會如何惠及每家每戶。

  一次,村民發現渠道線路可能影響祖傳的山泉取水點,頓時炸開了鍋。邱濟東和楊昌華立刻帶着測量員趕到現場,重新規劃線路,既保證了水利效果,又尊重了村民的傳統。

  真正的轉機,源於讀懂村民的迫切需求。

  當地多個村子電壓不穩,一到晚上,燈光發紅、風扇轉不動,穩定用電是村民最大的願望。“當我們承諾幫忙解決用電難題時,村民的態度明顯轉變了。”邱濟東説。

  此後,村民們主動幫項目部修路,甚至自發組織護渠隊,成了工程建設的“好幫手”。

  通水那天的場景,至今讓人動容。

  當清澈的水流首次涌入新渠道時,村民們扛着鋤頭,一路奔向田地。村長若澤激動得聲音發顫:“這是我們村20多年來,第一次在旱季看到水自己流到田裏!”

  許多老人蹲在田埂邊,輕輕撫摸着水流,眼裏閃着淚光。

  項目建成後,當地農業生産徹底變了樣。“以前只能在雨季種一季水稻,現在一年能種兩季了。”村民馬塔尼笑着説。據東帝汶農業部門預計,該項目每年將提升區域糧食産量55%—70%,大幅增強當地糧食自給能力。

  授人以漁

  讓當地人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

  萊維農業灌溉項目建設中,外建集團始終想著:要讓當地擁有自主發展的能力。

  工程移交階段,項目組編寫了詳細的運維手冊,還多次組織培訓。“我們要確保當地人能獨立運營維護這個灌溉系統。”楊昌華説。

  22歲的當地青年曼努埃爾,是項目人才培養的生動縮影。

  剛到項目工作時,他連測量儀器都沒見過。楊昌華教他使用水準儀,從最基礎的操作學起。一年後,曼努埃爾已能獨立完成簡單的測量工作。

  像曼努埃爾這樣的青年,還有很多。萊維農業灌溉項目堅持本地化用工,累計雇了300多名當地工人,佔總用工量的90%以上。通過系統培訓,許多原本只懂體力活的工人,逐步掌握了機械設備操作等技能,工資水平提高了1.5至2倍。項目結束後,這些熟練工人成了當地建設市場的“香餑餑”。

  項目帶來的改變,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配套建設的電力設施,解決了周邊兩個村莊的用電難題。“現在孩子們晚上能在電燈下讀書學習了。”村長若澤欣慰地説。穩定的電力,還讓村民第一次用上了抽水泵,結束了村民長期挑水的歷史。

  配套建設的砂石廠,不僅保障了項目需求,還降低了村民的建房成本。村民馬裏奧用砂石廠的材料,建起了村裏第一棟磚混房:“以前從來不敢想象,能住上這樣的房子!”

  今年5月,外建集團又中標了總投資1000多萬美元的東帝汶依拉貝拉灌溉項目。曼努埃爾等經培訓成長起來的當地技術工人,將繼續在新項目中發揮骨幹作用。

  “看到當地人從最初的觀望到積極參與,再到能夠獨立管理運營,這就是最大的成功。”林兵説,我們帶去的不僅是一個工程,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未來,外建集團將從傳統的“施工承包商”,加速轉型為當地的“長期發展夥伴”,讓重慶智慧在海外持續結出“希望之果”。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