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橙汁原料短缺制約産能擴張 重慶如何“橙”風破浪-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19 08:54:24
來源:重慶日報

全國橙汁原料短缺制約産能擴張 重慶如何“橙”風破浪

字體:

  初冬的忠縣黃金鎮,一車車來自雲南哀牢山的柑橘陸續運抵卸貨,沉寂十年的廠房再次轟鳴,空氣中瀰漫着橙汁的清新香氣。

  這裡是停擺多年的重慶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如今被福建廈門肯昇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門肯昇)全資收購,更名為福航昇(重慶)柑橘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航昇),雄心勃勃地投身於濃縮汁與NFC果汁的藍海。

  不遠處的重慶(忠縣)現代農業柑橘産業園,兩家新引入的加工廠也同期試産。現在,忠縣橙汁年加工産能達45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縣級橙汁加工中心。

  忠縣的“橙”風破浪,只是全國橙汁加工投資熱的一個縮影。然而,機器轟鳴的背後,是業內專家冷峻的提醒:“一場基於原料短缺的危機正在醞釀。”

  “做橙汁沒有不賺錢的”

  原料短缺無法滿足産能擴張

  國際市場的巨大波動是這輪加工熱的重要推手。2022年以來,國際橙汁價格大幅攀升。紐約65°Brix濃縮橙汁期貨價格從2021年2月的每噸1533美元,一路飆升至2024年2月的9701美元,是橙汁有史以來的最高價,近期雖有回落,但仍處歷史高位。

  “做橙汁沒有不賺錢的。”一位業內人士向重慶日報記者強調。

  “價格飆升的背後是全球原料供應緊張。”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吳厚玖研究員分析,美國佛羅裏達州曾經是世界最大橙汁産地,因黃龍病導致甜橙園毀損八成以上,橙汁産量驟降90%。當前最大橙汁生産國巴西也深受黃龍病和自然災害困擾,無法提高産量。他説,“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生産國規模有限,難以彌補這一供應缺口。”

  國際市場的“高燒”,迅速傳導至國內。國産濃縮橙汁價格從2021年的每噸2萬多元漲到近兩年的3萬—4萬元,進口橙汁一度高達6萬多元。專業人士分析,當價格超過每噸2萬元就有利潤,達到3萬元時非常可觀,業內驚呼橙汁賺錢的機會來了。

  “中國橙汁進口量過去10年在逐年增加,最高峰的時候國內需求量超過70%靠進口。”廈門肯昇在過去十年一直深耕濃縮果汁原料進出口業務,致力於引進國際市場上的高質量濃縮果蔬汁、果蔬原漿、NFC果汁(非濃縮還原果汁)、果肉等果蔬原料以滿足中國市場和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對天然、健康食品原料的消費需求。公司總經理官國鑫稱,身處國際貿易一線,他們敏銳捕捉到這一市場變化,隨即決定依託自身完善的全球貿易網絡,打造從種植到深加工、從研發到國際銷售的全産業鏈體系。“三峽庫區有優質柑橘資源,忠縣有現存的加工廠,完全有優勢去搶佔市場。”

  像福航昇一樣,許多企業都看到了橙汁加工的商機。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四年全國新增30多條生産線,總加工能力飆升至年耗原料480萬噸。然而現實是,我國甜橙年産量約1300萬噸,其中鮮銷佔八成。不宜鮮銷的等外果約250萬噸,即便全部用於加工,也只能滿足現有加工能力的一半。

  吳厚玖直言:“原料短缺無法滿足産能的擴張,行業將面臨洗牌,建議暫停常規技術加工廠審批。”他進一步指出,中國橙汁産業正集體面臨原料匱缺,運營管理水平(專業化技術設備)和産品質量差、生産成本高等三大瓶頸。他説,“若能突破這些制約,不僅可滿足國內需求,更有望進軍國際市場,再進一步可與巴西橙汁平分秋色!”

  把握産業升級“窗口期”

  種植加工橙降低生産成本

  機遇之窗依然開啟。

  全球濃縮橙汁市場年缺口達50萬—60萬噸,對應約600萬—700萬噸專用原料缺口。新建果園從育苗種植到投産需四五年時間,這為中國橙汁産業升級提供了寶貴“窗口期”。

  中國是世界甜橙原産地,重慶具備顯著優勢:全市柑橘種植面積達383.5萬畝,有早中晚熟配套的甜橙品種,原料基礎可觀;更關鍵的是,重慶已集聚12家柑橘汁加工廠,其中7家規上企業,年加工能力152萬噸,産能全國領先。

  “但我們的‘鍋’太大,‘米’依然不夠。”國家柑桔品種改良中心主任何永睿指出,去年重慶甜橙産量222萬噸,鮮銷後可用於加工的僅約60萬噸,尚無法滿足本地40%的産能。“川、鄂等地企業也正加入重慶原料的爭奪。”

  其實,重慶市可供NFC橙汁加工的錦橙、夏橙、哈姆林等甜橙原料果原本有83萬畝。但2010年以來,由於國外濃縮橙汁的市場衝擊,以及加工果收購價格偏低、利潤空間有限,大多種植戶換成鮮銷價值更高的春見、愛媛、沃柑等雜柑鮮食新品種,以致加工果種植面積縮減到現在的25.7萬畝。

  如何破解“原料之渴”?關鍵在於推動從觀念到實踐的“産業升維”。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提出,重慶作為工業城市和長江航運樞紐,首先應發揮“大進大出”優勢,可以從市外採購原料加工,再將産品銷往全國和世界。

  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柑桔加工與品控物流中心主任黃林華認為,緩解鮮銷與加工之間的矛盾,關鍵在用好現有加工果園的基礎上,對甜橙推行“分級分選”,50%鮮銷,剩餘部分一半加工非濃縮汁、一半加工濃縮汁,以解燃眉之急。

  在重慶(忠縣)現代農業柑橘産業園,這一理念正在實踐。分選車間內柑橘根據大小、重量、糖酸度等指標實現精準分流,優等果鮮銷,其餘果則用於加工。

  萬州的重慶華橙興果汁公司依託當地15萬畝玫瑰香橙、10萬畝古紅橘和10萬畝檸檬,通過統採與分級實現鮮銷與深加工雙輪驅動,並已取得鮮果與果汁兩項出口資質。

  吳厚玖強調,中國橙汁加工業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首先要走出以加工等外果為主的初級階段,要從源頭入手生産優質專用加工橙,控製品質與成本。“國外橙汁加工企業大多介入原料生産,半數以上原料自給。”他呼籲,行業管理部門應引導、鼓勵加工企業參與原料基地建設。

  官國鑫透露,除與本地果園合作外,公司也正規劃自建2000畝高標準示範園。

  從源頭保障品質,品種選育是前提。何永睿建議推廣出汁率高、糖度高、固酸比16以上的優良品種,並配套早中晚熟品種,將加工期延長至7—8個月。

  可喜的是,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已將“中柑蜜橙”“長葉香橙”等加工鮮食兼用品種引入忠縣示範,推動加工季從11月延續至次年6月。

  “種植加工橙,成本僅是鮮銷橙的一半左右。”黃林華透露,加工果對外觀沒有要求,免去了疏果、套袋等高成本環節,管理更粗放,即便收購價略低,利潤依然可觀。他建議,“在橙汁價格高的情況下,企業應用較高價格收購原料,保證果農的種植積極性和利益。”

  苦練“內功”提升工藝

  “吃幹榨盡”延長産業鏈條

  原料是基礎,加工則是將基礎轉化為競爭力的關鍵。

  上月,位於開州浦裏新區的重慶天邦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邦食品)投資400萬元,引進5&不同型號的榨汁機進行對比試驗。

  “同樣的果子,不同的設備和工藝,出汁率和品質肯定不同。”公司副總陳和英道出了行業痛點。她&&,“篩選匹配好的設備,對原有榨汁線進行更新換代,能有效豐富橙汁加工品種和提升加工效率。”

  甜橙的榨汁和過濾對出汁率和品質影響很大,選對工藝和設備很關鍵。吳厚玖介紹,現有的榨機主要有杯榨,切半滾筒壓榨和切半錐汁三種。“杯榨又叫全果壓榨,瞬時把果實分成皮精油、果汁、果皮、果肉渣四部分,是世界目前橙汁壓榨的主要設備。”他説,“高出汁率、好風味、低能耗,是衡量加工‘內功’的標尺。”

  在福航昇的車間,官國鑫為記者接了一杯剛榨出的橙汁。“嘗嘗,甜不?”記者品嘗後,發現以往的明顯苦澀感消失了。據介紹,他們採用的JBT榨機,出汁率可提高3%-5%,同時能有效分離果皮油、種子等物質,保證果汁風味更加純正,同時降低苦味程度。他説,“再結合最先進的HPP非熱殺菌加工技術,在保存橙汁中各種營養物質同時還能保證橙汁極致新鮮口感。”

  此外,福航昇選用的進口JBT熱加速瞬時蒸發器,也是巴西橙汁生産商所採用的主流橙濃縮汁加工設備,不僅能耗比傳統蒸發技術節約蒸汽消耗30%以上,更重要的是産品在品質和成本控制上佔據優勢。

  技術的邊界還在不斷拓展。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正致力於研發減糖、增纖、降苦增甜的“第四代功能性橙汁”,以滿足健康消費新趨勢。

  更重要的是,循環經濟的理念正深入人心。“柑橘,全身都是寶。”黃林華描繪着一幅“吃幹榨盡”的圖景:皮渣可提取香精油、檸檬烯、果膠、類黃酮等高附加值産品,剩餘的渣可加工成食品配料、飼料或肥料。“這不僅變廢為寶,增加收益,更從根源上解決了環保壓力,讓這條産業鏈實現綠色循環。”

  記者手記>>>

  在“熱”與“冷”之間尋找産業振興的“定盤星”

  彭瑜

  深入重慶的橙汁加工廠與柑橘生産基地,空氣中瀰漫的香甜與採訪本上記錄的行業焦慮,構成了強烈的反差。

  眼前“熱”的背後,是國際市場的巨大需求。市場前景像一束強光,照亮了橙汁加工的賽道,資本、政策、企業聞風而動。這種“熱”是真實的,它帶來了就業,盤活了資産,激發了鄉村的活力。忠縣停産十年工廠的復活,便是最好的例證。

  但背後的“冷”,更需警惕。産能的急速膨脹與原料的短缺,如同一盆冷水,提醒我們不要任何脫離實際的盲目跟風,山地地形帶來的高成本,是無法忽視的客觀制約。

  重慶的破局之道,正是在於正視這種“冷熱交替”。它沒有因“熱”而盲目擴大産能,也沒有因“冷”而畏縮不前。相反,我們看到了在矛盾中把握平衡,在困境中尋找出路的智慧。

  鄉村振興,産業是核心。而産業的培育,最忌“運動式”的起落。重慶橙汁産業的探索告訴我們,唯有尊重市場規律,認清自身資源稟賦的優劣勢,以科技和創新為引擎,以企業和農民的利益聯結為紐帶,才能在“熱”與“冷”的市場周期中,找到那顆穩健前行的“定盤星”。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