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1月18日電(祁玉方 付衝)“以前種苞谷、紅苕,一年只能養家糊口。現在發展了25畝山銀花,一年能掙5萬多元!”在秀山縣鐘靈鎮中溪村的山銀花基地裏,種植戶龍昌谷感慨道。
這樣的變化得益於德州市、秀山縣東西部協作。自結對以來,兩地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3.78億元、援建項目300余個,走出一條“資源互補、優勢疊加、聯農帶富”的協作新路。
科技賦能,“山間草”變成“致富寶”
秀山縣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坐擁644種中藥材資源,是“中國山銀花之鄉”。立足秀山資源稟賦,兩地合力打造山銀花産業,讓“山間草”變成“致富寶”。
在山銀花産業發展方面,兩地搭建跨區域協同創新網絡,與浙江農林大學、重慶市中藥研究院等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建成中國(重慶)山銀花研究院、武陵山中藥材良種繁育中心。目前,已收集全國12個山銀花種質資源,成功選育出“渝蕾1號”,並啟動“渝蕾2號”選育。
“‘渝蕾1號’推廣面積超20萬畝,覆蓋面達90%,相較傳統品種,採摘期延長至30天,畝均産量翻倍至400斤;畝均種植株數從110株增至220株以上,幼苗存活率提升至90%,畝均産值增加1000元。”秀山縣農業農村委副主任鄒波介紹,僅隘口鎮壩芒村就依託390萬元協作資金,發展8000畝山銀花基地,帶動農戶戶均增收2.5萬元。
此外,還投入協作資金380余萬元在山銀花主産區建立多家初級加工廠,配備滾筒殺青、低溫烘乾等設備,培育了35個“一村一品”示範村、135家專業合作社。當前,已形成“村級初加工+龍頭精深加工+園區集中加工”的全鏈條體系。
産業鏈的延伸,催生出山銀花茶、山銀花水、山銀花牙膏等10余種藥食同源産品,推出了“三誠特飲”“秀山清”等爆款飲料,實現産業綜合産值19億元。
鏈式就業,“縫紉工”織出“錦繡路”
為助力百姓就業,兩地探索“聚合力、廣開源、強技能、樹品牌”鏈式協作路徑,累計投入協作資金1600余萬元,培訓農村勞動力2500餘人次,幫助超5萬人實現穩定就業,年人均增收6萬餘元。
“以前沒有手藝,在家門口找不到活計,只能遠赴廣東、浙江等地打工。”平凱街道武營社區的王芳梅説,現在通過培訓學習縫紉技術,在家門口的服裝企業上班,一個月能拿4000多元工資,還能照顧老人孩子。
“我們打造‘武陵山縫紉工’品牌,不僅是幫一個人就業,更是推動一個産業集聚。”秀山縣就業和人才中心副主任文衝介紹,通過制定訂單培養計劃,引入山東優質師資與課程,採取“線上+線下”教學跟進就業服務,實現“培養—就業”閉環。
當前,秀山已建成1700平方米展示大廳與實訓基地,與鄂黔湘35家機構合作,催生近40家本地縫紉企業,累計培訓3.8萬人次。
園區共建,“小車間”撬動“大産業”
為打造魯渝協作的標誌性成果,兩地聚焦農産品精深加工,共建魯渝協作(德秀)産業園。目前園區已吸引3家企業入駐,總投資超6000萬元,全部投産後年産值預計突破2億元,可創造150余個就業崗位,帶動50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圍繞秀山主導産業,園區精準布局三大精深加工項目:引進德州海特爾果業,投資2300萬元建設柑橘加工生産線,年採購柑橘5萬噸,年産休閒食品1.5萬噸;引入黃精深加工項目,投資1700萬元開發茶、代餐粉等高附加值産品,年加工能力達3000噸;對接湖南金嘎嘎食品,投資2000萬元建設土雞預製菜車間,年加工土雞100萬隻,構建起覆蓋水果、中藥材、畜禽的完整産業鏈,推動秀山農産品深加工率提升10%。
園區積極推行“一企一村”結對機制,3家企業分別與石堤等3個鄉鎮合作,提供種苗技術、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優先招聘本地農戶。目前,園區帶動5個鄉鎮500余戶農戶實現增收,間接帶動周邊運輸、包裝等産業100余個崗位。
農旅融合,“好風景”走出“好前景”
“現在游客來了,不僅能看風景,還能體驗採茶、學苗繡,住下來的意願強了!”在洪安邊城經營民宿的劉老闆説。農旅融合發展為當地民宿帶來持續人氣,讓“好風景”走出“好前景”。
立足秀山“書中邊城、康養避暑、土苗風情、紅色研學”四大特色資源,兩地累計投入協作資金3200多萬元,實施17個農文旅融合項目,創成30個國字號文旅品牌,鄉村資源煥發出新生機。
兩地依託魯渝協作平台,深化節慶交流與非遺傳承合作。在非遺傳承方面,兩地開展秀山花燈、苗繡培訓,累計培養非遺傳承人140餘人,挖掘土家織錦傳統圖紋400余種,培育的400名“織娘”月薪超2000元。
家住秀山縣隘口鎮壩芒村的王麗燕,因腿部殘疾,只能在家照顧娃兒和老人,丈夫一人在外務工,生活十分拮據。“2020年參加了土家織錦的培訓後,我平日裏就做點手工,同時也照顧了孩子,每年差不多能收入2萬元。”王麗燕説。
此外,兩地還注重文化交流,投入協作資金完善興隆坳黨史陳列館、建設隘口鎮紅軍陳列館,實現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魯渝協作德州館”成為兩地人文與産業交流的平台。
“協作不是簡單給錢給物,而是要把兩地的優勢結合起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富起來。”德州市協作秀山工作組組長、秀山縣政府黨組成員王棟&&。未來,兩地將在産業協同、人才交流、市場共享上再下功夫,讓協作結出更多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