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探索建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森林可持續經營機制,讓林場“活綠生金”。重慶市林業局供圖
今年國慶假期,重慶市南川區樂村林場洞壩子工區游人如織,有的游客化身“探險家”進行森林徒步的,有的“大手牽小手”觀察林中小動物,還有的三五結伴歡聲笑語採摘野菜……
樂村林場這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是重慶市森林可持續經營成效的一個縮影。自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開展以來,重慶市以創新機制為驅動、以科技賦能為支撐、以利民富民為目標,在森林資源提質、産業融合發展、群眾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根據《重慶市“十五五”林業草原保護髮展規劃》,重慶計劃到2030年完成100萬畝森林經營任務。重慶市林業局資源處負責人介紹:“我們將是否符合森林經營方案納入各類工程項目、營造林任務實施方案審核、項目檢查驗收及績效評價的內容。鼓勵經營主體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將其作為優先辦理採伐許可及限額使用的依據。制定《集體林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指南》,以林農實際需求為導向,優化簡化森林經營方案編制。逐步探索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的管理機制。”
重慶市通過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探索建立人工馬尾松針闊混交大徑級用材林經營等38种經營模式,其中6种經營模式被列入《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彙編》,建成典型模式示範林2.4萬畝。通過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示範帶動,重慶市累計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任務26.12萬畝,開展森林修復40.51萬畝。
南川區樂村林場自2021年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以來,擯棄過去單純培育用材林、大量種植單一針葉純林的模式,引入全周期、可持續森林經營理念,通過撫育間伐、補植鵝掌楸等闊葉樹種,既改造了林相又優化了林分結構,培育大徑材的同時兼顧生態效益。
南川區林業局資源科負責人説:“南川區探索‘國有 + 集體’經營模式,構建起技術、管理、投資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示範林3.45萬畝。以樂村林場為例,他們帶動周邊村社集約化管理和科學經營集體林,將成效好、可推廣的森林經營模式運用其中,改善集體林地林分質量。林下示範種植淫羊藿、獨活、金蕎麥等中藥材,推廣林下種植技術,引導村民開展林下種植致富。”
重慶市林業局資源處負責人説:“通過科學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不斷優化林分空間、樹種組成及齡組結構,有效增強森林蓄積量、水源涵養和固碳能力,森林質量得到精準提升。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5%以上,森林蓄積量達2.82億立方米,較試點前增加8.5%。單位面積蓄積量從71.5立方米/公頃提升至76.1立方米/公頃,混交林比例從21.65% 提高到23.7%,項目區珍貴樹種使用率達40%,生物多樣性穩步恢復。森林植被碳儲量從1.24億噸增加至1.4億噸,年均碳匯量達19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提升14%。”
作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重慶市將森林可持續經營納入改革內容,統籌森林可持續經營與林業産業發展,堅持“以二促一帶三”總體思路,不斷拓展森林生態價值轉化通道。
永川區國有林場張家灣林區擁有全國現存面積最大的天然楨楠次生林,結合獨特的資源稟賦,技術團隊因地制宜探索“楨楠+本土樹種”混交林、“楨楠林苗一體化”及大徑級珍稀樹種培育等3種特色模式,建成6000畝高標準示範林,實現了楨楠數量和質量的較大提升。永川區林業局還着力打造“以林養林”模式,在楨楠林下種植茶樹,完成全國首單楠木“樹票”交易,獲得質押貸款1500萬元。林下種植的赤松茸、榆黃菇,目前長勢喜人。依託優質的楨楠資源,正在策劃古樹認養、課後研學、木藝大賽等項目。
同時,重慶還圍繞林業加工生産、森林旅游服務等社會需求,結合以工代賑,帶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就業、促進林農增收初顯成效。(韓夢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