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五年來,重慶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首位戰略,着力構建“416”科技創新布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7個關鍵指標實現倍增,科技創新能級實現新躍升,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上新&階,科技創新成為推動重慶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
從“經驗看病”到“智慧算病”
創新平台影響力不斷提升
病理診斷是疾病診斷的“金標準”。傳統模式下,病理醫生需在顯微鏡下一張張看片子,再憑經驗確認疾病“真兇”。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經驗看病”將向“智慧算病”迭代,讓疾病診斷更準、更快。
目前,由金鳳實驗室設立的金鳳病理精準診斷中心已正式投用,具備100余項檢測服務能力,能基本滿足病理、檢驗診斷需求。
“我們主要是以病理為基礎,有機融合影像、檢驗和臨床特徵,充分利用多組學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將實驗室最新研究成果快速應用到臨床一線。”金鳳病理精準診斷中心首席專家閻曉初説。
比如實驗室自主研發的腦膠質瘤智能診斷系統,通過深度整合影像組學、病理形態學、分子遺傳學及臨床文本等多模態數據,能快速同步完成腫瘤精準分割、病理亞型分類等關鍵分子標誌物預測,並自動生成數字結構化報告。經臨床驗證,其準確率最高達91.6%。
“這大大提高了診斷效率。”閻曉初介紹,過去開展腦膠質瘤診斷,主要依靠醫生進行組織學形態觀察,往往要耗費一兩天時間。遇到疑難病例,診斷時間更長。如今,只需幾分鐘,就能生成診斷結果。
金鳳實驗室是我市首個掛牌建設的重慶實驗室,以原始理論創新和“卡脖子”技術基礎理論突破為首要目標,以“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診斷”為核心任務,正在努力打造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科技創新地。同時,實驗室也正努力打通成果應用的“最後一公里”,啟動建設金鳳智慧病理中心,搭建病理雲會診平台實現實時交互式遠程診斷,推動基層病理服務質量的提升。
【畫外音】“十四五”期間,重慶加快構建以重慶實驗室為引領、國家級基地平台為核心、市級科創平台為支撐、新型研發機構為補充的科創平台體系。目前已啟動建設金鳳、嘉陵江、明月湖3個重慶實驗室,培育建設通用人工智能、信息與智慧醫學研究院等一批新域新質創新平台,市級以上創新基地平台達到1297家、較“十三五”末實現翻番,創新資源聚集力、創新平台影響力不斷提升。
一場與“毫米”的較量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當地時間11月17日,2025迪拜航展正式開幕。國産大飛機C919亮相現場,首次在中東地區進行展示。
C919作為“十四五”期間我國航空工業的重要成果,上面也能找到不少“重慶造”元素。比如,來自中鋁集團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南鋁)的上千件高性能鋁合金材料,就被應用於C919起落架輪轂、機翼、機身等關鍵部件上。
機身上一扇扇透亮的舷窗,能讓旅客觀察到萬米高空的風景。這看似簡單的一扇窗,卻藏着不少“硬核”科技。
舷窗採用的鋁合金窗框,要和機身、玻璃嚴絲合縫,在上萬米高空承受住高速飛行帶來的壓力。這對窗框尺寸精度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偏差不能超過0.2毫米。
如何應對材料極致輕量化與安全可靠性的雙重考驗?對此,西南鋁研發團隊展開了一場與“毫米”的較量。
“每一扇舷窗都要承受8倍大氣壓的極限考驗,相當於指甲蓋大小的面積要扛住200公斤衝擊力。”西南鋁C919旅客觀察窗項目負責人陳麗芳坦言,要求高研發壓力很大。
團隊通過數字化倣真與微觀組織調控,在0.01毫米的精度範圍內雕琢材料晶體結構,確保在萬米高空極端環境下,小小的窗框也能“固若金湯”。
最終,團隊成功實現C919舷窗鋁合金窗框國産化,並通過商飛認證,讓國産鋁材的韌性和抗應力腐蝕性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鋁加工行業精密加工技術的一大跨越。
【畫外音】“十四五”期間,重慶不斷強化“四側”協同“四鏈”融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組織實施重大(重點)科技專項,70%的技術需求由企業提出,70%的項目由企業牽頭或參與,70%的財政資金投向企業,讓創新資源精準對接産業發展需求。600余項重大重點攻關項目靶向解決産業鏈卡點堵點問題304項,關鍵産業鏈控制力持續提升。
4年成長為“潛在獨角獸”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如今,市民開新能源車到大學城熙街逛街,不僅能一邊逛街一邊給車輛充電,還能反向放電至電網,讓車輛變身“移動電源”。
這樣的體驗,得益於前不久大學城光儲充一體化智慧能源場站的啟用。場站配備30多&高性能充電樁,其中的液冷充電樁可實現10分鐘快速補能,同時場站內部分充電終端還支持車輛反向放電至電網。
打造智慧能源場站的,是一家專注於能源存儲與智慧能源運營的年輕企業——重慶清安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安能源),也是清華大學歐陽明高院士團隊孵化的唯一一家新能源儲能企業。
雖然清安能源成立僅4年,但“從0到1”的成長速度驚人:成為高新技術企業、重慶市潛在獨角獸企業,擁有超200項知識産權,年産值近5億元,企業估值約10億元,帶動本地産業鏈上下游30余家企業協同發展。
2022年4月,位於科學城的金華電器産業園,重慶首個兆瓦級用戶側自投儲能電站並網投運;2023年7月,西南地區首個百兆瓦級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科學谷儲能電站並網運行……這些項目均出自清安能源之手。目前其儲能項目已遍佈全國,多達近百個。
這些儲能電站猶如一個個“超級充電寶”,在用電低谷時段充電,用電高峰時段放電,既能降低企業用電成本,還能增強區域電網彈性。
以金華電器産業園為例,利用峰谷電價差獲益,企業每天能節省電費約3000元,每年可節省近百萬元。
“我們將以儲能為基礎,逐步發展超充、移動電源等相關‘端’,並擴展至虛擬電廠等‘雲’産品和服務,打造智慧能源生態閉環。”清安能源創始人兼CEO李德勝説,瞄準能源新業態、發展新質生産力,清安能源還有更大的目標。
【畫外音】“十四五”期間,重慶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目前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9123家、科技型企業7.56萬家,分別是2020年的2.1倍、2.8倍。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居全國第6位,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推動新質生産力培育不斷取得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