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隆區火爐鎮萬峰村。村活動室旁一間挂着“疙瘩茶社”木牌的小屋裏,茶香氤氳。村民老王和老李相對而坐,面前的茶杯冒着熱氣。
半小時前,兩人還因田埂邊界爭執不下,此刻卻語氣平緩,你一言我一語地捋着當年的田界。村支書張伯君一邊執壺添水,一邊輕聲插話:“都是鄰里,有啥子不能好好説?”
這樣的場景,在“疙瘩茶社”已成為常態。
調解從會議室搬到茶桌上
萬峰村地處武陵山區,村民大多世代為鄰。林地、田埂、家禽、水源……生活中,村民們難免會産生一些細碎的摩擦,若不及時化解,便容易在心裏結成“疙瘩”。
“過去村裏也設調解室,但大家不願意去。”張伯君説:“一走進去,就像上了‘公堂’,還沒開口就覺得矮人三分。”
2025年初,村“兩委”商量,能不能換一種方式?大家想到本地人愛喝茶,何不把調解從會議室搬到茶桌上?
2月,一間閒置的村委會房間被收拾出來。幾張舊沙發、一方木茶桌、一套茶具,墻上挂起手寫木牌:“疙瘩茶社”。沒有規章制度上墻,沒有嚴肅的會議記錄,只有一杯茶、幾句話,目的也只有一個——讓村民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解開疙瘩。
“先喝茶,消消氣,萬事好商量。”張伯君説,這是茶社最常見的開場白。
三杯茶解心結
茶社雖小,卻有一套不成文的“流程”。張伯君把它總結為“三杯茶”:
第一杯,是“平心茶”。雙方情緒激動時,茶先遞上。熱茶入口,呼吸放緩,話才能往下説。
第二杯,是“傾聽茶”。一方説,一方聽,村幹部不打斷、不評判。茶涼了再續,直到村民把委屈、顧慮都倒乾淨。
第三杯,是“和解茶”。癥結厘清、辦法議定之後,舉杯共飲,算是給矛盾畫個句號。
今年8月,村民雷家兩兄弟因一片林地的砍伐權鬧得不可開交。弟弟認為哥哥越界砍樹,哥哥咬定是按“老界線”行事。兩人吵到茶社,張伯君先奉上第一杯茶。
待情緒稍平,他請兩人各自説出經過和依據。聽完之後,張伯君帶上兩位曾參與當年劃界的老黨員,三人頂着日頭進了山。在半人高的草叢裏,他們扒開泥土,找到一塊刻痕模糊的石樁——正是當年的界石。
兄弟倆看到界石,一時無言。回到茶社,端起第三杯茶時,哥哥低聲説:“是我記岔了。”弟弟接話:“也怪我話講得太衝。”
茶香裏的治理溫度
“疙瘩茶社”改變的不僅是矛盾化解的場所,更是村幹部與村民之間的距離。
村民感慨:“以前總覺得幹部是‘官’,有事不敢找。現在坐在一塊兒喝茶,就像老鄰居拉家常,心裏不怵了。”
張伯君也覺得,自己的角色從前是“判官”,現在是“茶倌”。“判官只管對錯,茶倌卻要傾聽、解心結。”
據統計,自2025年2月運行至10月底,“疙瘩茶社”已成功調解各類糾紛80余起,大部分是田土、林木、家務事等“小事”,沒有一件升級為訴訟或上訪。
炭爐上的水壺咕嘟作響,新一壺茶正要泡開。張伯君拈一撮茶葉入杯,熱水衝下,茶葉在杯中翻滾舒展。
“你看這茶,一泡下去,沉在底下的老葉也會浮起來。”他説,“我們做的,不過是給鄉親一個機會,讓他們心裏的‘疙瘩’也能浮出來、在茶水裏化開。”
一場“茶話會”結束,人散了,心卻暖了。在武隆的深山裏,這間小茶社,正用最溫暖的方式,一點點磨平鄰里間的磕絆,守護着山村的和睦與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