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5日,巫山曲尺鄉,縱橫無人機跨江運輸巫山脆李。記者 尹詩語 攝/視覺重慶
秋收後的梁平區雙桂街道鹽河村,村民正在忙着整地。忽然,一股濃煙從田間騰起——有村民在違規焚燒秸稈!
很快,一架巡檢無人機飛抵出險地上空,一邊盤旋攝像取證報險,一邊向村民喊話:“請立即停止焚燒!”清晰的喊話聲劃破長空。現場畫面則實時回傳至幾公里外的指揮中心。指揮中心隨即將突發情況發到轄區網格員手中,網格員迅速趕到現場予以處置。
不到30分鐘,燃燒的秸稈被撲滅,網格員對違規村民進行了批評勸導,田野又恢復了安寧。這場快速處置險情的背後,是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縱橫股份)無人值守系統在發揮作用。
300公里外的成都高新區,重慶測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測威科技)成都分公司,一款為無人機量身打造的miniSAR雷達剛剛研發成功,它能穿透黑夜與雲霧,在應急搜救、農林監測中“明察秋毫”,成為西南民用低空市場裏的明星産品。
從成都的研發實驗室,到重慶的田間地頭;從無人機整機製造,到核心雷達載荷突破——巴山蜀水之間,一條以低空經濟為鏈結點的“成渝産業協同帶”正加速隆起。
從“造飛機”到“建生態”:
成都公司在重慶的躍遷
縱橫股份,這家成都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在重慶找到巨大應用場景。
2010年,它還是一家專注於飛控設備研發的小公司。2015年,他們研發出國內首款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縱橫大鵬CW-20”,公司切入整機市場,2021年成功在科創板上市,成為“工業無人機第一股”。
然而,公司發展的高潮並沒有止步於資本市場。該公司隨後又不斷創新,推出應用場景廣闊的“無人值守系統”:無人機可以一鍵啟動、自動執行巡檢,並在任務完成後自動返航、充電,全程無需人工干預。
“我們不再只是造無人機,而是建生態、賣系統。”縱橫股份常務副總經理李小燕道出了公司的戰略核心。他們正致力於構建一個“低空全域智能體”,通過“無人值守系統+雲平台+AI”的模式,實現空地協同與數據共享。“廣泛應用於測繪、巡檢、安防、物流等數十個行業。”
這一産業生態的藍圖,與正在打造西部低空之城的重慶市梁平區不謀而合。
梁平區低空專班産業組負責人張博,談起梁平低空優勢如數家珍:擁有約6000平方公里空域和重慶基礎條件最好的通航機場,系統編制了産業發展規劃,設立10億元産業基金,低空産業研究院、西部低空之城空域實驗室、低空經濟産業學院等平台相繼落地。
他告訴記者:“一個以大中型無人機整機製造為核心的低空裝備製造和低空物流樞紐正加速集聚。”
今年3月,縱橫股份落地梁平,雙方共同打造西部地區低空數字經濟解決方案新樣板,構建“低空+城市治理”“低空+應急救援”“低空+巡檢巡查”等多種應用場景,助力梁平織就韌性城市“空中防護網”。
7月,縱橫股份在梁平注資成立的重慶縱橫大鵬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開業,重點打造工業無人機西南智造基地,形成覆蓋“基礎設施—智能裝備—場景應用—數據服務”的全鏈條能力。
秋日暖陽下,重慶縱橫大鵬的值守機庫緩緩打開,一架銀灰色的多旋翼無人機自主升空,在30多米的高空中稍作停留,便飛向更遠的天際。
“未來,這裡將起飛更多‘梁平造’無人機。”張博抬眼望向天空,“縱橫在梁平的目標是成為渝東北低空經濟的領軍者,為梁平區打造‘西部低空之城’貢獻力量。”
“重慶研發+成都創新”:
測威科技的雙城引擎
對於測威科技負責人彭剛而言,“雙城生活”已是常態:上午11點,他還在江津區的車間巡查産線;下午3點,已現身成都分公司的會議室,與團隊攻堅技術難點。
這家2019年落戶江津區的企業,短短幾年間,在反隱身測試與隱身維護支持等領域,接連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從最初的“科研小作坊”成長為規模以上企業。
但企業的雄心遠不止於此。2023年,測威科技瞄準成都豐富的創新資源與市場潛力,在成都高新區設立分公司,啟動了“重慶研發製造+成都市場與協同創新”的雙中心戰略。
“這一布局精準契合了成都的獨特優勢。”彭剛分析,成都不僅是西部航空航天産業的重鎮,更坐擁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科研資源,天府國際臨空經濟區等平台載體完善,在低空飛行器研發、航空電子等領域基礎雄厚。“事實也驗證了我們的判斷——在2025年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中,成都位列全國第三。”
如今,成都分公司已成為測威科技吸引和凝聚高端人才的關鍵平台。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多所院校的優秀人才匯聚於此,在短時間內成功攻克了無人機飛行抖動對成像的影響,研發出超寬帶輕量化SAR雷達,重量僅1.3公斤。該産品還成功入選重慶市首&(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目錄。
目前,測威科技在成都已與多家航空製造企業達成合作,將隱身測試技術與低空裝備檢測方案引入西南市場。同時,依託成都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的産業優勢,企業持續推進“測試技術+智能算法”的融合創新,為低空經濟裝備提供更精準的性能評估手段。
“雙城布局,很快顯現出1+1>2的效應。”彭剛透露,從國內首&裝備表面雷達吸波涂層現場測試儀器,到首套基於無人機平台的地/海面目標寬帶散射特性測試系統,再到首套基於全向移動平台的全角度掃描測試方案等,測威科技在隱身測試新技術領域創下多項“國內首次”。今年,企業更榮獲2025年重慶市“瞪羚企業”稱號。
研發協同、資源共享、市場聯動——經過不斷探索,測威科技逐步走出一條成渝互補共生之路:在研發端,重慶實驗室專注硬體,成都團隊攻堅軟體算法,形成“軟硬結合”的閉環創新;在資源端,兩地高校科研平台與測試場地實現共享,有效降低研發成本;在市場端,重慶基地服務製造企業,成都分公司則輻射西南民用低空市場。
“雙城協同的布局,正是我們快速成長的關鍵動力。”彭剛介紹,今年底在江津的新研發生産基地建成投産後,2026年産值將不低於3億元!
從“修路”到“織網”:
共築低空經濟走廊
縱橫股份與測威科技的“雙城記”,是川渝兩地攜手發展低空經濟新賽道的生動注腳。在更廣闊的層面,一場跨越行政邊界的低空協作正全面展開。
川渝兩地簽署全國首個跨省(市)低空合作備忘錄、西南地區首條低空目視線路首飛、首條低空物流航線貫通成都與重慶……一年來,包括成都、重慶“雙核”在內,川渝20余座城市已加入川渝兩地的“航路圖”,“打飛的”成為川渝地區的新時尚。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重慶市低空飛行時長19萬小時、同比增長109.2%,飛行115.7萬架次、同比增長67.3%,發展勢頭迅猛。
“川渝協作開闢跨省低空航線,就像是在低空修‘高速公路’。”重慶市委軍民融合辦相關負責人形象地比喻。為低空飛行開“天路”,是讓經濟“飛起來”的基礎保障。這些航線不僅完善了區域航線網絡,更在空中構建起一條“成渝雙城低空經濟走廊”。
現在,這種協作正從開闢航線的“修路”階段,邁向構建産業生態的“織網”階段。兩地攜手建立並完善軍民航主管部門指導、地方政府主導的跨省(市)低空空域協同管理工作機制,破解跨省(市)空域資源使用難的“痛點”,更加科學地配置低空空域資源,讓更多飛行器能“飛起來”,向低空物流、低空文旅、低空製造、城市治理等領域拓展。
今年7月,縱橫股份探索的“低空+物流”,讓巫山脆李飛越長江,過江運輸時間從2小時縮短至3分鐘。
梁平平偉實業公司則推出“芯片—模組—系統”全鏈條的低空經濟解決方案,以紮實的芯片工藝,為成渝地區低空經濟發展注入“芯”動能。
……
藍圖變實景,兩地正“雙向奔赴”。四川支持有人機和無人機、軍用和民用、國企和民企“一起上”,在醫療救護、物流運輸、旅游觀光、城市安防等領域,不斷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而重慶以兩江新區為核心,已基本打造出通用航空“整機+核心部件+配套製造+運營+服務+金融”的産業鏈條。
今年6月,重慶發布首批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機會清單和能力清單:力爭到2030年底,全市新建各類低空起降設施2500個以上,打造“30分鐘應急響應圈”“空中醫療走廊”等全國典型示範場景。
李小燕説:“這份清單,為兩地協同發展帶來了機會。”彭剛則認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已成為川渝兩地發展低空經濟參與者的共識。
從單點突破到産業鏈的協同,再到區域生態的共建,川渝地區正在低空的新賽道上,攜手闖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天路”。
對話>>>
探索川渝低空經濟的互補共生之路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彭瑜
川渝兩地在低空經濟新賽道中如何走出互補共生之路?重慶日報邀請到重慶三峽學院財經學院院長鄧曉霞、縱橫股份常務副總經理李小燕、測威科技負責人彭剛、梁平區低空專班産業組負責人張博,就此話題進行了對話。
重慶日報:川渝兩地都在積極布局低空經濟,你們眼中兩地各自有哪些核心優勢?
彭剛:從測威科技的發展實踐來看,兩地優勢鮮明且互補。重慶擁有雄厚的裝備製造基礎,以及兩江新區、江津團結湖等成熟産業園區,在低空飛行器整機製造、大型測試場地建設和先進製造方面特色鮮明。四川則在無人機系統集成、航空電子軟體産業方面領先,擁有天府國際臨空經濟區、成都智能信息産業園等創新平台,在研發創新、人才儲備、市場輻射力方面優勢明顯,同時低空空域改革試點先行,市場活力充沛。
李小燕:四川低空經濟起步較早,産業鏈較為成熟,聚集了不少鏈主企業,空域改革走在前列。加上科教資源豐富,人才吸引力強,整體産業規模大,鏈條也較完整。
鄧曉霞:重慶還有一個獨特優勢——“實戰驅動”。山城地貌、超大城市的治理挑戰,以及豐富的水域和森林資源,這些不僅僅是應用場景,更是技術優化和方案落地的“高端試驗場”。
重慶日報:兩地應如何發揮各自優勢,真正實現低空經濟的協同發展?
李小燕:重慶非常適合開展低空物流、應急救援等立體應用。縱橫股份的規模化能力,可以充分應用到重慶的地理測繪、巡查巡檢、城市治理、農林作業等場景中。通過重慶的示範項目,帶動川渝地區的製造和研發。
張博:在要素流動方面,兩地需加強制度創新和政策協同,共同設立引導資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關鍵技術研發和場景示範。人才方面,要推動資質互認、雙向流動,實現高端人才的跨區域高效配置。
鄧曉霞:川渝協同,要共同構建“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生態圈,形成“梯度互補”,避免同質化。以成都為核心的四川,可以在研發設計、系統集成、平台運營等高附加值環節發力;重慶則可利用製造業基礎,聚焦核心零部件製造和整機規模化生産。同時,重慶豐富的應用場景可為成都的技術和産品提供“首用”機會,共同打磨出面向全國的解決方案。最終目標是讓川渝作為一個整體,成為全國低空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示範區,共同輸出技術、標準和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