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夏,重慶中醫藥學院教授楊軍宣的辦公桌上,一份“潮汐人才”專家聘書靜靜躺着。指尖拂過聘書落款的“南川”二字,楊軍宣的思緒飄回了十多年前——那時他常常帶着學生在號稱“南藥金佛山”的密林裏穿梭,蹲守十天半月開展對黨參等中藥材的研究。“當年我們幫助金佛山藥農解決黨參的種植問題,現在又回到南川解決企業的制藥難題,緣分真是奇妙。”
今年,南川區創新推出“潮汐人才”柔性引才新政,打破“全職落戶”的傳統限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吸引跨域人才,而楊軍宣對南川的熟悉,成了雙方合作的獨特優勢。“我知道金佛山的藥材特性,也了解當地企業的發展痛點,溝通起來少了很多隔閡。”他坦言,政策允許保留原單位人事關係的彈性機制,加上對南川的特殊情感,讓他毫不猶豫地接下了“潮汐人才”的聘書。
這份聘書背後,還藏着南川中醫藥企業對於發展的迫切需求。位於南川區中醫藥産業科技園區的重慶上藥慧遠慶龍藥業有限公司,長期受困於傳統工藝的弊端:傳統方法依賴老師傅的操作經驗,成品質量及收率波動較大,難以實現標準化生産,滿足不了現代制藥需求。“我們試過自己攻關,也找過外援,但要麼不接地氣,要麼難以持續。”上藥慧遠總經理汪正龍説,通過“潮汐人才”政策,企業精準引進中醫藥領域專家楊軍宣開展技術攻關。
楊軍宣的到來,開啟了“技術攻關類”合作場景的實踐——這正是“潮汐人才”政策搭建的五大用才場景之一。接受聘請後,楊軍宣直接把實驗室搬進了企業的生産車間,他帶着團隊設計實驗方案、優化生産工藝、記錄實驗數據、攻堅關鍵技術,仿佛又回到了當年在金佛山研究中藥材的日子。
隨着夏天結束,楊軍宣和上藥慧遠的合作項目也正式結題。數據顯示,優化後的工藝周期縮短、生産成本降低,收率也從目前的83.64%提升到了90%以上。更重要的是,企業憑藉標準化通過了CNAS認證,可開展16項中藥質量檢測,為南川建設全市唯一中醫藥特色檢驗檢測基地提供了支撐。
“過去我們買專利,現在和專家‘共享核心技術’。”汪正龍算了筆賬:企業因引才獲得勞動報酬補貼,楊軍宣等專家教授獲得的科技創新支持,還幫企業爭取到了區級産業投資基金的優先扶持。如今,企業年産量從80噸增至200噸,産品打入四川、貴州等周邊市場,帶動當地百餘戶藥農增收。
“政策讓人才流動像潮汐一樣自然,而我對南川的感情,早已從過客變成了家人。”楊軍宣説,他的團隊還在加強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幫助企業優化生産工藝、培養技術人才,推動人才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通過産學研用一體化,把學院的技術種子精準播撒到企業車間和田間地頭,讓這份跨越十多年的緣分,借助潮汐之力繼續為南川中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盛余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