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區不再只是“生態孤島” 解碼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質量發展樣本-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17 09:49:0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自然保護區不再只是“生態孤島” 解碼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質量發展樣本

字體:

  本報記者 柳昌林 鄭世昌 王全超

  在人們的印象中,自然保護區是封閉、神秘的,保護工作無非就是“看護人”的角色。然而,記者近日在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研發現,這裡正以崖柏野外回歸、白冠長尾雉野化放歸等一批特色科研項目為牽引,積極探索以保護區為主體的科技創新路徑,與周邊村鎮結成發展共同體,推動生物多樣性從“被動守護”邁向“主動保護利用”,為自然保護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樣本參考。

 不再只是“標本提供者”和“場地看護人”

  “以前,我們沒有科研話語權,想深入推動保護工作,常常力不從心。”曾任雪寶山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現任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的楊泉&&,過去,一些科研項目與保護需求像是“兩張皮”,經費和時間花了,但對解決一線實際問題,幫助不大。

  雪寶山保護區是我國特有珍稀植物——崖柏的主要分佈區,主要保護對象包括崖柏及其生境、典型的大巴山南坡森林生態系統、大面積的亞高山草甸(喀斯特亞高山濕地)等,保護對象在我國西南地區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生態價值。保護區的科研需求以基礎性、長期性為主,如崖柏繁育、白冠長尾雉野化放歸等,往往需5—8年才見初步成效。然而,“外援”的研究人員往往更青睞“短平快”的課題,導致科研供給與現實需求出現錯位。

  近年來,隨着年輕科研力量的加入,保護區注重構建自主保護體系。通過引入無人機RTK高精測量、北斗高精定位等先進技術,保護區持續開展本底資源普查,為實施精准保護提供科學支撐。

  “我們不再只是‘標本提供者’和‘場地看護人’,而是聚焦科研與規模化繁育深度融合,打造自主科研平台和繁育基地。”楊泉説。

  起源於恐龍時代的崖柏一度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被稱為“植物大熊貓”。近年來,保護區與多家科研團隊合作,累計發表科研論文40多篇,填補諸多研究空白;成功解決人工育苗與扦插育苗生根率低等難題,實現大規模人工擴繁。截至目前,已累計繁育崖柏幼苗超300萬株,野外回歸超75萬株。

  記者在雪寶山崖柏繁育基地4號試驗棚看到,萬餘株來自不同母樹、不同部位的扦插苗和實生苗被精細培育。“我們通過差異化控制水肥和環境,重點選育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生長快的品係。”楊泉介紹,未來還可實現特色品種培育,如材質優良的側重於用材,樹形優美的則用於園林觀賞。

  楊泉介紹,保護區已建成國內首個崖柏種質資源與野生種群數據庫,系統登記野生崖柏7900株,牽頭編制《崖柏種苗繁育技術規程》等技術標準,邁出從技術實踐者向行業規則制定者轉變的關鍵一步。

  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鄔黎説:“如今,我們以自身需求為主導,先明確目標路徑,再開展合作,並確保保護區人員全程參與、全面掌握核心技術。”

  走出去,讓珍稀物種真正“活”起來

  晨曦初染,在雲南高黎貢山林家鋪,首批遷居至此的百餘株崖柏青翠針葉舒展,嫩綠新枝萌動。當薄霧輕輕拂過,這片高原山林,正以溫柔的懷抱接住這些跨越時空的“綠色使者”。

  據介紹,這批崖柏存活率超過90%。

  “崖柏不是孤島上的珍寶。”楊泉&&,“它應當走出去,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發揮更大的生態價值。”

  科學論證表明,崖柏屬於常綠高大喬木,根係異常發達,對瘠薄、乾燥、高寒的環境耐受度高,生態適應性強,其優異的防沙抗旱、保水固碳功能有利於我國西北黃河中上游乾旱半乾旱地區、川滇藏三江並流幹熱河谷地區等生態脆弱區域的規模化造林和林分結構改造。

  在更遼闊的國土上,崖柏的生命故事正被持續書寫:內蒙古大青山側,它們與風沙共舞;山東長島岸邊,它們在鹹澀海風中挺立;西藏昌都幹熱河谷間,它們直面極端環境的嚴酷考驗……挖坑、培土、澆水、掛牌,一株株崖柏在南北迥異的土地上扎根安家,完成一場場生命的遠征。

  “我們不僅要讓崖柏活下去,更要讓它們在不同生態中長得好。”楊泉説,積極挖掘珍稀物種潛在價值,才能讓它們真正“活”起來。

  為實現這一目標,保護區探索出了一套清晰路徑:一方面,通過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科學選址,開展遷地保護,為崖柏建立遠離原生生境的“備份種群”,築牢物種安全底線;另一方面,推進崖柏適應性栽培,在黃河中上游、幹熱河谷、石漠化地區等多樣環境中開展系統試驗,輔以必要的人工輔助與馴化措施,推動崖柏從存活走向適應,從“安家”邁向“繁榮”,不斷拓展其生態功能與經濟價值。

  如今,從西南秘境到遙遠北疆,從高山峽谷到濱海島礁,崖柏以平均85%以上的成活率,在全國17個省份的70多個試驗基地,印證了遷地保護與適應性栽培的紮實成效。這場跨越千里的生命遠征,不僅證明了崖柏卓越的環境適應性,也為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石漠化區域的生態修復提供了新的樹種選擇。

  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鄧洪平&&,崖柏已在西北乾旱區、黃河中上游等地“安家落戶”。下一步將繼續拓展其在生態脆弱區的種植試驗,讓崖柏成為國土綠化與生態修復的“新銳力量”。

  保護區不能成為“生態孤島”

  走進當地崖柏育苗大棚,幾位村民正俯身於齊整的苗床間,給扦插苗調配營養土和觀察長勢。

  “以前砍樹掙不到錢,還傷山林。現在當起了家門口的‘育苗管家’,收入有保障,日子也更踏實。”記者臨走時,一旁的大娘熱情地遞來自家種的獼猴桃,果香清甜。她臉上挂着淳樸的笑容。“她的孩子遠在外地,她早把這片崖柏苗當自家孩子疼。”楊泉説。

  除了育苗管護,保護區的綠色發展理念正惠及更多周邊社區。在這裡,生態旅游和林下經濟悄然興起。一條“以保護反哺發展,以發展促進保護”的道路,正越走越清晰。

  “保護區不應成為阻止村民接近的‘生態孤島’。”楊泉&&,與周邊村鎮結成發展共同體,能更好實現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據介紹,雪寶山保護區積極引導周邊村民參與育苗管護、擔任巡林員,發展生態旅游與林下經濟,有效拓寬了他們的收入渠道。目前,已帶動500余名村民參與管護、育苗,周邊農戶勞務增收2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15萬元/年。

  曾經瀕臨滅絕的崖柏,經過20多年的接力保護,如今迎來“第二春”。這一古老樹種不僅擺脫了生存危機,更展現出作為生態與經濟雙贏物種的巨大潛力。

  重慶市開州區林業局局長譚小波認為,將保護優勢轉化為品牌、經濟與戰略優勢,擺脫“守着金飯碗沒飯吃”的困境,是保護區邁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步。關鍵在於擺脫“等靠要”,建立可持續的經濟效益,打造自我造血能力。

  據介紹,開州區即將實施《“崖柏保護利用”林權改革試點促産業融合發展五年行動方案(2026—2030年)》。重慶市林業局指導開州區探索“群眾出地+政府出苗+企業運營”和“村集體入股+農戶務工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讓保護成果惠及百姓。

  譚小波説:“讓當地村民切身感受到‘綠水青山’帶來的好處,成為‘金山銀山’的真正受益者,他們就會自發地成為保護區堅定的守護者和建設者。”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郭泉水介紹,崖柏在材質特性和活性成分含量上均優於普通松柏,具備開發高端香料、藥用和保健産品的巨大潛力。

  保護區已成功推出以崖柏精油、護髮素等為代表的10余種生態産品,註冊相關知識産權60余項,有效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增收。

  開州區區長楊宏介紹,下一步將着力做實做強“生態産業鏈”,高標準建設崖柏重點實驗室,深入研究其香用、醫用價值,開發護膚品、藥品等系列産品,打造崖柏文化IP,培育“崖柏+”新業態,全面打通“實驗室—生産線—大市場”這一轉化鏈條,讓“點綠成金”的路子越走越寬,為當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從深山大川走向廣袤國土,從物種保護邁向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雪寶山的探索證明,自然保護區完全可以打破封閉、走向開放,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創造可觀的金山銀山。

【糾錯】 【責任編輯:陶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