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的溫度是標注幸福的刻度。
清晨六點,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重慶藝術公園的雙子煙囪上時,位於重慶九龍坡區九龍花園社區的便民市場已是人聲鼎沸。家住廣廈城的王大媽挎着菜籃,在市場裏來回熟練地挑選着新鮮的蔬菜:“以前要坐三站公交車去楊家坪買菜,來回得一個小時。現在走幾步路就到,價格還便宜不少。”這個看似普通的農貿市場,背後卻承載着四萬居民的“菜籃子”工程,更是黃桷坪街道在超大型城市治理中踐行“民生為大”理念的生動縮影。
在長江之濱的九龍美術半島,黃桷坪街道正經歷一場從工業記憶向藝術新生的深刻蛻變。面對“1167”總體發展思路的引領,這片8.6平方公里的土地以中國式現代化理念為指引,在藝術賦能、空間重構與民生改善的交織中,探索着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徑。
空間重構:從工業銹帶到藝術秀場的精密更新
位於重慶藝術公園的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對最後一處工業遺址進行加固改造。這座佔地34.82萬平方米的國際化美術主題公園,不僅保留了240米高的雙子煙囪作為城市記憶的象徵,更將146棟老舊建築蛻變為藝術空間。
負責項目設計的相關工作人員&&,他們採用新舊材料對比的設計理念,在保留工業骨架的同時植入現代藝術元素,讓歷史與當代在這裡對話。
距此不遠的凍庫文創園,另一場轉型正在上演。這片佔地1.0672萬平方米的工業廠房群,完整保留了20世紀80年代的建築風貌,院內鬱鬱蔥蔥的植被與抗戰時期的防空洞、電台等紅色遺跡相映成趣。根據最新規劃,這裡將被打造為“文化創意産業園”,成為連接塗鴉藝術街與重慶藝術公園的重要節點。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我們堅持‘一樓一策’的定制化改造思路。”黃桷坪街道黨工委書記葉新&&。街道梳理出的40處重點閒置資産,正通過精準定位實現價值重生。
這種更新模式的經濟效益已經開始顯現。五洲世紀文化創意中心負責人&&:“我們5640平方米的空間被世紀華康醫檢中心整體租賃,年租金收益超過200萬元。更重要的是,這個項目的入駐帶動了整個樓宇的産業升級。”
民生溫度:一個農貿市場的重生與四萬居民的獲得感
民生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九龍花園社區的便民市場裏,攤主李師傅一邊整理着蔬菜一邊感慨:“我在這裡賣了十幾年菜,眼看著市場從興旺到衰落,再到現在的重生。”他口中的“重生”,指的是街道通過閒置資産盤活引入的兩個市場主體以“一四七”和“三六九”交替開市的創新模式。
這個改變解決了周邊九龍花園、廣廈城、九龍灣、灘子口四個社區4萬餘居民的“買菜難”問題。
社區居民趙大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去楊家坪買菜,公交車雖然不要錢,但是遠,而且菜也很重。現在省下來了時間,而且這裡的菜價比超市便宜15%左右,很划算。”
街道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人&&,為了解決當地居民買菜難這一問題,他們組織商戶和企業對接,在利益雙向奔赴的前提下,尋找一個微利的點,為居民的就近買菜提供了便利。
更細微的民生關懷體現在社區與企業的深度互動中。轄區一家醫檢中心通過與街道對接,為街道的10個社區發放5000張免費體檢券。“街道的幫助讓我們快速融入社區,對我們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該醫檢中心負責人&&,這種政企聯動實現了雙贏。
産業躍遷:藝術IP與科技賦能的“雙螺旋”
在京渝國際文創園的一間工作室裏,一批青年藝術家正在進行創作。這個由1953年棉麻倉庫改造而成的文創園區,如今聚集了百餘家數字創意企業。“這裡每平方米日租金僅1.2元,相比繁華地段便宜60%,而且藝術氛圍濃厚,非常適合創作。”小李説。
黃桷坪的産業轉型正呈現出清晰的“雙螺旋”上升軌跡。一方面,藝術IP的價值被深度挖掘。四川美術學院附近的塗鴉藝術街,每年吸引超過10萬游客前來打卡。街道趁勢推出“環川美藝術生態圈”計劃,引導社會資本開發藝術衍生品,預計年産值可達5000萬元。
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為傳統産業賦能。錦必欣農産品供應鏈項目投資2.0088億元,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産業鏈。“我們將在全重慶市布局300家門店,通過數字化平台統一管理,預計2029年達産後年營收可達4億元。”企業負責人敖銘遠介紹。
目前,該企業已與九龍坡區商務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今後的發展,勾勒發展藍圖。
更令人驚喜的是産業協同效應的顯現。九州神鷹低空經濟項目落戶九渡口濱江公園後,將與重慶藝術公園形成聯動。“我們計劃開發空中觀光航線,讓游客從空中欣賞美術半島的全貌。”項目負責人鄭瀚説。
治理創新:“園丁式服務”與生態協同
治理的創新,讓黃桷坪街道煥發生機。
在黃桷坪街道的會議室裏,一場特殊的“樓宇長”聯席會議正在舉行。這個由街道主要領導擔任“樓長”的創新機制,已經幫助解決企業各類問題200余件。
“我們建立了‘重點企業&&+樓宇專班’的工作機制,實現服務零距離。”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通過這種機制為轄區一家企業協調獲得500萬元銀行貸款,解了企業燃眉之急。
治理的創新更體現在跨部門協作上。在引進錦必欣項目時,街道在區商務委、九龍城市開發集團等多個部門的協助下,將龍江支路66號2幢2層1991平方米場地按市場評估價租賃給企業。“這種‘政府搭&、企業唱戲’的模式,讓項目從簽約到落地僅用了一個月時間。”九龍城市開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説。
數字化治理手段也在黃桷坪得到應用。街道開發的企業服務大數據平台,實時監測樓宇空置率與企業經營狀況。“紅色標記&&空置房源,綠色標注規上企業,實現精準服務。”平台管理員演示着系統功能。
發展成效:數據背後的民生與經濟雙提升
翻開黃桷坪街道2024年的經濟報表,一組數據格外亮眼:全年批發業銷售額52.78億元,環比增長65%;零售業銷售額24.27億元,同比增長310%,位居全區第一;新增市場主體1741家,總量達到9466家。
更可喜的是民生指標的改善。轄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11萬元,同比增長11%;通過舉辦“歡樂+”消費季等活動41場次,發放消費券25萬元,直接拉動消費820萬元。
在産業發展方面,街道全年盤活閒置資産23處,面積達8000余平方米;引進百電能源、創銷科技等5家企業落戶半島。
街道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人&&:“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我們始終堅持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同步推進。每一個招商項目都要評估其對就業、稅收和居民生活的綜合影響。”
媒體觀察:麻雀雖小治理卻難
黃桷坪街道是一個老舊更替的城區。當地有住了幾十年的居民,包括原電廠、鐵路等企業的職工,也有進城務工或購買商品房入住的新居民。
超大型城市的治理,需要不斷地探索前行。
而黃桷坪的變革,體現的不僅在拔地而起的藝術場館和節節攀升的經濟數據上,更體現在居民滿意的笑容和企業發展的信心中。
黃桷坪的實踐為超大型城市治理提供了三重啟示:
首先是精準的空間治理能力。通過“存量資源-新興業態”的精準嫁接,將閒置資産轉化為産業孵化器,既保留了工業記憶,又注入了新的産業動能。
其次是溫暖的民生服務理念。以便民市場、社區醫療等“微基建”打通服務末梢。九龍花園便民市場的重生,不僅解決了四萬居民的買菜難題,更創造了50多個就業崗位,實現了民生與經濟的雙贏。
最後是創新的生態培育思維。通過樓宇專班、政銀企對接等機制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街道領導擔任“樓長”的做法,讓政府服務真正延伸到“最後一公里”。
正如葉新書記所言:“在超大型城市治理中,我們要做‘園丁’,精心培育發展的土壤,讓企業和居民像植物一樣自然生長、相互滋養。”
在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場關於城市重生與人民幸福的生動實踐,正在為中國式現代化寫下溫暖的注腳。
上游新聞 王渝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