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
彭華崗(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
李大開(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委員)
蘇 波(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
張興海(賽力斯集團董事長)
徐長明(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
汽車産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重要載體。我國汽車産業已構建起全球規模領先、鏈條完整的産業生態,2024年汽車銷量達3143.6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1286.6萬輛,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全球汽車産業變革的核心力量。

9月11日,在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能源汽車小鎮零跑汽車智能工廠車間,工人們在自動化生産線上裝配零部件。
在重慶舉辦的2025汽車新質生産力發展論壇上,多名行業專家與汽車産業上下游企業代表,圍繞汽車産業新質生産力,為汽車産業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新質生産力的典型代表
彭華崗:新質生産力的“質”不僅是質量的質,更是本質的質,要求技術創新必須深深扎根於可持續性、包容性與責任感的沃土,新能源汽車正是這一要求的重要實踐載體。
張興海: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深度融合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綠色化技術,發展高度契合新質生産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三大特徵,正是新質生産力的典型代表。
賽力斯於2021年與華為開創了汽車和信息與通信技術(ICT)産業融合先河。如今,雙方打造的問界M9等車型持續領跑高端市場。為推進産業鏈集成化、集聚化,構建行業頭部供應鏈生態體系,賽力斯還聯合全球頭部供應商集成産業鏈,將一級供應商集成至100家,其中20家為世界級企業。
徐長明: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出口銷量從2020年的99萬輛躍升至2024年的586萬輛,自2023年起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在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每賣出100輛新能源汽車,有51輛是中係車;泰國市場2024年銷售的7.7萬輛電動汽車中,中係品牌佔比高達76.7%。一系列數據印證,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中國汽車産業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優勢品類。
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大開:中國汽車産業的新質生産力體現在技術、模式、標準“三新”。技術之新,即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即電機、電池、電控,簡稱“三電”)、車規芯片、智能駕駛軟體正在重構産業賽道。國産碳化硅(SiC)電驅功率密度超4.2kW/kg,躋身全球領先行列。模式之新,即汽車供應鏈配套的整零關係正在從“供應”轉向聯合開發。比如,車企與華為聯合開發車型。標準之新,即綠色製造、智能製造已成為核心競爭力。基於低碳或者零碳的高效智能化生産,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核算,將定義未來的産品和生産標準。

在重慶市渝北區的長安汽車數智工廠總裝車間拍攝的自動化生産作業現場 王全超 攝
一定要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企業自己的手中,自主品牌企業必須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堅定走研發之路,以精益求精的態度貫穿核心管理,實現工業技術的透明化自主掌控,最終構建從實驗室驗證到嚴苛應用場景落地的全流程創新體系。
彭華崗: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評價體系)助力汽車産業發展的關鍵在於“腳步穩踏在技術上”。當前,歐盟《電池法案》等新規要求(2027年起)電池出口必須攜帶“數字護照”,推出《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碳邊境調整機制》等多個指令,構建起更高行業壁壘。技術合規與創新是突破壁壘、響應新質生産力本質要求的關鍵。
蘇波: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全球領先,動力電池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國內車規級激光雷達等關鍵零部件快速發展,部分零部件頭部企業市場份額已經達到行業領先水平,北斗高精度定位在智能駕駛領域也實現了規模化應用。但我們産業仍然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車規級芯片、操作系統和工業軟體受制於人。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帶來的風險,倒逼我們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為引領,強化技術創新,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水平和全球競爭力。
主動適配國際規則把握全球市場
徐長明:過去20多年,全球汽車需求增長主要集中於新興市場,未來汽車普及率將隨經濟發展繼續增長,為中國汽車出海提供重要市場空間。中國汽車企業需在適配當地政策法規的基礎上,以“整車出口+當地生産”的組合模式拓展全球市場,逐步探索當地製造、當地研發的出海模式,同時憑藉國際競爭力契合新興市場需求。
彭華崗:在肯定發展成績的同時,汽車産業ESG發展正面臨着三重結構性矛盾。一是“碳迷霧”籠罩價值鏈,電動車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困難重重;二是供應鏈“黑箱”風險,次級供應商ESG管理盲區導致風險傳導放大;三是標準碎片化與多頭管理推高成本,中國車企被迫遵循西方標準,導致“水土不服”,多重審核造成巨大資源浪費,推高全球産業鏈制度性成本。
破局的關鍵在於降低協同成本、打通堵點,全行業協同努力構建ESG協同生態的中國方案。通過建立統一標準,降低合規成本;建立供應鏈ESG共享平台,助力鏈主穿透管理多級供應鏈風險;差異化管理中小企業,切實將ESG改進轉化為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護照”。(采寫:半月談記者田金文、唐詩凝、李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