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回歸面積超4500畝 重慶用20餘年讓“植物大熊貓”從瀕危到重生-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14 20:17:24
來源:新華網

野外回歸面積超4500畝 重慶用20餘年讓“植物大熊貓”從瀕危到重生

字體:

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正在懸崖絕壁上採摘野生崖柏果實。新華網發(重慶市林業局 供圖)

  新華網重慶11月14日電(韓夢霖)崖柏是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植物,被譽為“植物大熊貓”。11月14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辦推動崖柏資源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重慶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曹春華介紹相關情況。曹春華&&,二十餘年來,重慶市林業局會同屬地政府,將崖柏保護拯救作為生態多樣性保護和人類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推動其實現了從瀕危到重生的跨越。

  曹春華介紹,崖柏這種穿越上億年時光的古老孑遺物種,曾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一度被宣布“野外滅絕”。1999年,它在重慶大巴山區被重新發現時,野生種群不足1萬多株,生存環境危機迫在眉睫。

  據介紹,重慶市林業局加強頂層設計,將崖柏保護納入全市林業發展規劃和重點工作持續推動,建立市區兩級信息共享、資源共管、宣傳共鳴、合作共商等聯動機制,系統推進崖柏原生境保護。同時,市林業局還創新技術手段,主導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智能監測體系:運用無人機、RTK、GIS等技術為7000余株野生崖柏建立“電子檔案”,動態監控生長狀態和環境變化。此外,聯合中國林科院建成全國首個崖柏資源數據庫,精準記錄野生崖柏分佈和生長參數;幫助開州區成功申報崖柏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系統收錄崖柏屬種質資源,讓崖柏的“遺傳密碼”永續留存。

  面對崖柏繁育難題,重慶市林業局創建了西南地區首個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科研平台,匯聚中國林科院、西南大學等國內崖柏研究團隊合力,建設20余個智能化育苗大棚、專業實驗室及生産車間,年育苗能力達200萬株,為崖柏的進一步保護和發展利用奠定基礎。雪寶山崖柏科研團隊攻克規模化扦插繁育技術,將扦插生根率從不足20%提升至90%以上,解決了“種苗不足”的關鍵問題。

  同時,市林業局劃定野外回歸區域,積極開展崖柏回歸種植,從60畝起步,逐步擴大到超4500畝,有效擴大崖柏野外種群規模。近年來,科研團隊在雲南、寧夏、內蒙古等17個省區市建立了52個遷地保護試驗基地,平均成活率超過85%,既為崖柏拓展生存空間,也為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修復提供了新的樹種選擇,成功逆轉了崖柏的瀕危命運。

  重慶市林業局還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推動崖柏保護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探索“群眾出地+政府出苗+企業運營”和“村集體入股+農戶務工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讓保護成果惠及百姓。

  目前,崖柏已帶動500余名村民參與管護、育苗,周邊農戶勞務增收2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15萬元/年。以崖柏為主題的自然教育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帶動旅游發展。同時,前瞻性探索碳匯經濟路徑,開展崖柏林碳匯計量方法學研究,通過固碳量反哺保護與發展。

  開州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楊宏介紹,近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20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年會上,“崖柏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榮獲“全球生態修復與保護範例獎”。到2030年,開州將構建以“崖柏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崖柏保護繁育種苗基地、崖柏産業融合發展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示範基地”為核心的“一中心、兩基地”發展和開發利用的格局,實現崖柏種植面積超20萬畝、人工繁育超500萬株。未來,開州將把崖柏産業的開發和利用做成一個全生命周期、全生態、全産業鏈的新興賽道和産業,讓它們也像崖柏一樣“開枝散葉”。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