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1949》劇照。(受訪者供圖)
在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與歌樂山烈士陵園之間,矗立着一幢紅色的地標性建築——為了舞&劇《重慶·1949》而專門修建的重慶1949大劇院。舞&劇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的磁器口古鎮、白公館和渣滓洞,實現“用一座城的記憶,致敬一座城的精神”。
如今,每年有80余萬人走進劇場,成為全國上座率最高的紅色主題劇。其中70%的觀眾年齡在35歲以下,境外的游客數量則已超過3萬人。
是什麼,讓這裡充滿吸引力?11月7日,記者走進了重慶1949大劇院。
觀眾累計超250萬人次
演出開始,燈光次第亮起。
圓形的舞&上,是“磁器口碼頭”,青石&階在燈光下泛着幽光;報童賣報聲、小販吆喝聲、黃包車的鈴聲……1949年的秋天,充滿市井氣息的磁器口映入眼簾。
此時,正是重慶城解放前夕。圓形的劇場徐徐旋轉,1949年秋天的故事如走馬燈在觀眾面前“流動”。
“我小學就讀過紅岩故事,這部劇讓我熱淚盈眶。”來自江蘇的游客孫晗説,革命志士為信仰毅然赴死的情節,從文字走上生動的3D舞&,讓她一次又一次地感動。
“要在70分鐘內展現《紅岩》中的故事,彰顯重慶城市精神,我們花了很多工夫。”重慶一九四九演藝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慧芳介紹,為了增加劇目吸引力,公司請來知名編劇、知名音樂製作人等200餘人組成團隊,在深入了解當地文旅消費需求後,用了5年精心策劃。
除了優秀的劇本,共鳴還源自演員對角色的深刻認知。
飾演“小蘿蔔頭”媽媽的王芳作為“95後”,最初對劇中人物的捨生忘死並不太能理解。“直到我跟着策劃創作團隊拜訪了倖存志士的家屬,才終於明白:黎明前的黑暗,總需要有人去點亮明燈。”王芳説。
優秀的劇本和真摯的演出,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2021年開演以來,劇院已累計接待觀眾超250萬人次。
構建6000余個可視場景
演出結束後,劇院服務台前排起了隊,境外游客在這裡歸還英語翻譯器。一旁的劇院打卡點,幾位來自東南亞的游客在自拍留影。
從去年起,就開始有境外游客的身影出現在觀眾席上。這讓大劇院運營者有些驚訝:他們為什麼對這部劇感興趣?他們能看懂嗎?
調查發現,境外游客最初是被炫酷的舞&“硬體”吸引,而後被信仰感動。
“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令人驚嘆的演出。旋轉的舞&、從天而降的士兵,非常棒的體驗!”匈牙利游客托斯留言。
重慶1949大劇院是為這部舞&劇專門修建的劇場。它也是全球首個動態沉浸式體驗劇場、世界最大的單一室內劇場。
據了解,重慶1949大劇院通過“文化+科技+演藝”的多元融合,曾獲繆斯設計獎:3D動態全景音畫、空中旋轉升降燈光車、頂部懸吊燈光舞美裝置等高科技手段,構建起可變換的可視場景6000余個。
一位印尼游客&&,自己只能靠翻譯器大致了解劇情,但通過音樂舞蹈,仍然能感受到在艱難環境下,那些角色的力量與愛。
據統計,去年有1萬餘名境外游客觀看演出。今年前10個月,這個數量已接近3萬人次。
打造18萬平方米藝術街區
在劇場外的文創商店,以1949為IP打造的系列文具用品、家居用品、玩偶等,琳瑯滿目。
“這部劇的手辦設計得非常棒,我準備給孩子們帶兩個,紀念在重慶的這段旅程。”在收銀&,湖北游客張思年説。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1949文創紀念品銷售同比增長15%以上。
“我們準備以1949為核心IP,打造重慶1949藝術街區。”周慧芳介紹。這個街區位於劇場旁,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內設主題酒店、特色美食街等。
“重慶1949大劇院成為歌樂山紅岩文化旅游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中,重要的游客體驗區和集散地。”沙坪壩區文旅委副主任戚小峰介紹。該景區包括歌樂山烈士陵園、歌樂山森林公園在內,集風景與人文於一體,形象展示紅岩故事與重慶城市精神。
此外,沙坪壩還將升級重慶1949大劇院周邊環境,開放江山公園、鳳凰山等3個公園,打造迎龍門碼頭,建成鳳凰山連接道等3條周邊道路,新增5個公共停車場萬餘個停車位,優化周邊步道、濱水岸線30余公里,實現歌樂山烈士陵園與磁器口古鎮的聯動融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