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實時軌跡優化、集裝箱堆存裝卸……重慶數學“國家隊”巧解現實難題-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14 08:56:42
來源:重慶日報

自動駕駛實時軌跡優化、集裝箱堆存裝卸……重慶數學“國家隊”巧解現實難題

字體:

10月14日,兩江新區長安科技産業園,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的數學家們正和長安汽車工程師討論問題。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數學被譽為“自然科學的皇冠”,當數學家集體“破圈”走向産業界、和企業合作時,他們往往能掌握破舊立新的“關鍵密碼”。

  在2025世界智能産業博覽會上,一項“紅外夜視安全智能感知系統”成果在長安汽車“前瞻科技”專區展&首次亮相。

  這套系統由長安汽車與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重慶中心)團隊聯合研發,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讓汽車裝上“透視眼”,從而“看”得更清楚、行駛更安全。有了數學“國家隊”的加持,該系統集成的多個原創紅外視覺感知算法,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是工程問題更是數學問題

  長安的一些問題“卡”在數學上

  重慶中心主任、重慶師範大學(以下簡稱重師)教授楊新民是應用數學博士出身,已深耕數學領域40餘年。2021年,他還多了一個身份:長安汽車獨立董事。

  一家汽車央企,為何邀請一位數學家擔任獨立董事?這還得從頭説起。

  2020年2月,科技部公布首批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名單。重慶中心作為其中之一,由重師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院所和企業共建,楊新民擔任主任。

  “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的建設使命,是要加強數學家與其他領域科學家及企業家的合作與交流,聚焦、提出、凝練和解決一批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重大工程、區域及企業發展重大需求中的數學問題。想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找到問題。”在楊新民看來,關在實驗室裏是找不出問題的,一定要走出去。

  楊新民從學校數學、計算機與信息等相關學院抽調了幾位老師,開始對包括長安汽車在內的40多家企事業單位進行走訪調研。

  隨後的大半年時間,重慶中心與長安汽車團隊展開了40余次反復研討,提出多個汽車製造中的關鍵數學問題。其中,“複雜條件下自動駕駛實時軌跡優化問題”獲批2021年重慶市科技局“揭榜挂帥”項目。

  “在汽車研發過程中,其實有很多數學問題。但研發團隊很少把這些問題看作數學問題,而是當作工程問題來看待。”時任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總經理的詹樟松談道,正是與數學“國家隊”的合作,讓長安汽車看到:原來許多“卡脖子”問題,歸根到底都“卡”在數學上。

  數學家的加入,成為長安汽車創新發展的“助推器”,長安汽車也加大了合作投入:對重慶中心牽頭承擔的市級“揭榜挂帥”項目予以資助;主動提出成立重慶中心汽車研究中心;從2022年起招收數學類博士……

  這些投入讓長安汽車嘗到了“甜頭”:一項由重慶中心團隊開展的變速器研究,通過優化變速器控制算法,使變速器質量問題的數量降低60%,整車問題降低8%,節約上千萬元售後成本,助力長安汽車登上“第四屆世界十佳變速器”榜單。

  集裝箱堆存問題

  本質上是數學組合優化問題

  “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問題可能到現在還沒解決!”提起這些年與數學家的合作,重慶果園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長孫曉馳感慨道。

  近年來,果園港雖“上新”了很多智慧化手段,但一些問題始終沒得到有效解決。例如,碼頭堆場集裝箱堆存問題是個“老大難”。孫曉馳介紹,過去他們根據經驗對集裝箱生産管理系統做過算法迭代、系統優化,起初很有效,但很快就遇到了瓶頸,翻箱率降不下來,作業效率提升不上去。

  2023年9月,重慶中心與果園港簽訂數智化合作框架協議。隨後,重慶中心“愛優化”團隊負責人楊有帶隊進駐碼頭蹲點,像工人一樣上下班,一蹲就是幾個星期。

  最終,楊有團隊形成一份長達70多頁的調研報告,針對碼頭生産指揮調度、碼頭作業歷史大數據挖掘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集裝箱的堆存問題,本質上是數學組合優化問題。”楊有説,他們用數學規劃方法精準描述應用場景,首次將數模融合的AI模型用於港口作業,為集裝箱裝卸提供了更加科學高效的存儲選位方法。

  2024年,果園港翻箱率同比下降6.2%,港口綜合作業效率同比提升1.7%。一行行數字、公式和代碼,變成破解企業痛點的“關鍵密碼”。

  在重慶果園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的一間工作室裏,有一面知識産權墻。一張“基於堆存行為特徵的集裝箱存儲選位方法”的國家發明專利證書,佔據“C位”。這項今年5月授權的專利,也是公司獲得的首個國家發明專利。

  “數學+”打破學科壁壘

  公式符號成為解決難題的“利器”

  如今,駕車行駛在重慶高新區,有了更“絲滑”的體驗。自從“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及平台”上線運行後,該區10余個路口的車輛最大排隊長度降低20%、通行速度提升15%。

  這項創新成果,由重慶中心與中國電信旗下中電智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智安)聯合開發。之所以有此效果,是因為團隊結合運籌學最優化方法及人工智能算法,自主研發出“秒級”實時自適應交通信號算法庫,讓紅綠燈等交通信號設備有了更聰明的“大腦”,能夠根據實時採集的交通流量、排隊長度、車速等數據,對交通信號進行實時動態優化。

  僅2024年,該成果就助力中電智安中標西藏昌都、新疆哈密等智能交通項目,總金額超億元。

  “加入這個團隊,能讓自己的科研成果産生經濟社會價值。”皮家甜是數學與智能交通團隊的核心骨幹,人工智能專業背景出身,原是重師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教師。2021年3月,他被選聘為重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成為最早的“國家隊”隊員之一。

  事實上,團隊的其他成員,也來自應用數學與運籌學、交通工程、電氣工程、人工智能等不同學科。正是以“數學+”打破學科壁壘,深度跨界融合,他們不斷取得原創性、引領性成果,讓數學真正“用”起來、“活”起來,不是高冷的公式、抽象的符號,而是解決現實難題的“利器”。

  如今,在超大城市“治堵”的問題上,他們又將目光投向了應急車道。

  “我們研發的應急車道智慧動態管控系統,實現了道路資源分時、分段的動態優化配置、高效利用。”皮家甜介紹,目前,該系統已在重慶多個易堵路段試點,實現交通管理理念和技術的雙重創新。

【糾錯】 【責任編輯:陶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