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會議(重慶)開幕式暨國企優聘賦能“四鏈”融合發展推進會現場,“科技副總”、博士高層次人才代表集體簽約。新華網發新華網重慶11月14日電(邵以南)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博士崗、時空智能算法研究員、AI算法工程師……在11月14日舉行的2025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會議(重慶)開幕式暨國企優聘賦能“四鏈”融合發展推進會上,118戶重慶國企集中發布近2000個緊缺崗位,其中,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崗位佔比近4成。
作為2025重慶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專場活動之一,本次會議聚焦人才與創新,集中簽約了一批合作項目。
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方面,重慶理工大學與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凝聚態化學與能源技術研究所簽署先進製造技術合作協議;重慶郵電大學與哈薩克斯坦中亞創新大學簽署教育、學術及研究領域合作備忘錄;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共建摩洛哥“魯班工坊”。
校企協作方面,國藥太極集團與重慶醫科大學、慶鈴集團與西南大學、重慶機電集團與哈工大重慶研究院、重慶高速集團航發公司與長江設計集團、重慶儲備糧集團與河南工業大學,分別圍繞鼻竇炎安全性評價研究、電子信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産學研合作等項目簽約。
重慶“科技副總”機制再結新果,多名高校專家受聘進入重慶機電集團、重慶建工集團、重慶文化旅游集團等企業擔任“科技副總”,幫助後者迭代研發戰略、申報重大項目、建設創新平台、引育優秀人才,促進深化産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加速高新技術研發。此外,重慶渝富控股集團、重慶農商行、重慶水務環境集團等企業成功引進博士高層次人才。
“今年以來,我們先後引進並簽約博士後3人、博士4人、碩士百餘人,聘任科技副總2人。”重慶機電集團黨委副書記丁勇説,這些科研技術人才的引進,為集團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突破科研攻關難題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本輪改革中,重慶國資國企在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金融、文化旅游、基礎設施等5個領域進行了優化布局,深入開展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提升聚焦主責主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者素質能力、提升國資監管和企業現代化治理能力“五個提升”行動,涌現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在這一背景下,攜手高校院所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成為加快人才向重慶國資國企集聚的重要路徑。
重慶市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楊誼介紹,今年,重慶市國資委建立了市屬國企員工招聘分級把關並集中統一首發機制,組織開展“進百所高校引萬名人才”系列活動,下半年以來發布3593個人才崗位需求,其中碩(博)士崗位佔比達25%。
據了解,重慶通過建立與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目前超過80%的碩博士培養點、60%的本專科專業點已精準對接現代製造業集群,專業和産業匹配度達88%。重慶市教委會同市國資委、市經濟信息委等部門簽訂“四鏈”融合戰略協議,近年來校企互派專業人員2272名,建成國家大學科技園3個、市級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10個,有效發明專利數量2.4萬件,成功實現産業化項目2244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