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接地氣”、補貼發放“陽光化”、群眾參與“常態化”……近年來,綦江區以政務公開為抓手,推動政務公開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讓政策入心、服務惠民、共建共享,探索出一條以政務公開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綦江區在政策解讀上下足功夫。針對惠農政策專業性強、農民理解難等問題,區農業農村委創新編制通俗易懂的申報指南,將專業的政策條文轉化為“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操作手冊,明確申報條件、所需材料和辦理流程,並附上諮詢電話,有效解決了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問題。
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綦江區依託“互聯網+政務服務”,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便民服務體系。在區政府網站設立“惠民資金”專欄,對“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資金髮放情況實行分批次公示,全程陽光操作。截至6月30日,全區通過“一卡通”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6635萬元,惠及21個鎮街18.98萬戶農戶及129家種糧大戶。
“這是去年種90多畝水稻的補貼,正好用在當前水稻管護上。”石壕鎮梨園村種糧大戶袁碧發收到4150.35元補貼後欣喜地説。這筆及時到位的補貼,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政務公開更要問計於民。綦江區積極拓展群眾參與渠道,在政策制定環節廣泛徵求意見。在制定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辦法過程中,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徵集群眾意見建議,對合理建議充分吸納。在項目監管方面,對蔬菜優勢特色産業集群、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等重大項目及時公布資金使用情況,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綦江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政務公開+”模式,進一步完善政策解讀機制,優化政務服務平台,拓寬群眾參與渠道,推動政務公開工作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為鄉村振興營造更加透明、高效、便民的政務環境。(趙竹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