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縉雲山黛湖,仿若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然而美景之下亦有隱患:秋冬天干物燥,山林間枯樹、落葉等可燃物大量增加。隨着全國各地陸續進入秋冬森林草原防火季,作為重慶中心城區“氧吧”的縉雲山同樣面臨挑戰。
11月10日,北碚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大屏上,各類感知設備傳回實時畫面,林區的每一處異動都被精準捕捉。工作人員指尖輕點:“這24小時在線的‘天羅地網’,就是我們的科技防線。”
縉雲山如何織就森林防火“立體防護網”?記者深入現場一探究竟。
智慧林長
森林防火多了“硬核管家”
11月10日上午9點,北碚區北泉村黨委書記龍天真穿上橙色馬甲,將小喇叭斜挎在肩,快步向蜿蜒小道的深處走去。
“大家注意,最近山林裏枯樹、落葉多,千萬不要露天焚燒!”踏入松樹堡社,龍天真便扯着嗓子喊道,聲音經由小喇叭擴散,在林間回蕩。“放心嘛,龍書記!你們天天講,我們早就記牢了。”村民們隔着田埂遠遠回應。
為散居村民做完森林防火宣傳後,龍天真掏出手機,點開“智慧林長·森林防滅火”應用界面。“應用會及時發出預警,但我還是要常看看,確保沒有遺漏。”龍天真説,這個智能“防火管家”能第一時間預警火情,方便又實用,“今年夏天,松樹堡社出現火情,我們從發現到處置完畢不超過10分鐘。”
北碚區林業局局長石鑫介紹,北碚區以“智慧林長·森林防滅火”應用試點建設為抓手,跨部門整合氣象、應急等數據,制定了森林火險空間分佈圖、森林防滅火作戰圖和森林防滅火應急處置預案。同時動態接入24座無人機蜂巢、91套林火視頻監控、100個林下紅外探測器等物聯傳感設備,全天候全方位監控林區。並依託三級治理中心,推動預警信息自動生成、火情識別AI賦能等5個環節防控治理數字化,實現“一鍵調度、一鍵指揮”。
另外,針對縉雲山近期的“夜爬獅子峰觀日出”熱潮,該應用通過梳理風險點、運用AI模型分析等方式,做到人數超閾值自動觸發預警,同步分撥到相關部門,可就近調動隊伍力量,維護現場秩序。
“輕騎兵”巡山喊話
山林間再添“移動哨所”
“智慧應用是技術防線,人防也很關鍵。”龍天真説,應急力量備得足,防範工作就有底氣。
下午1點,黛湖如一塊溫潤的翡翠鑲嵌在縉雲山腰。“不要攜帶火種”“不要野炊”“森林防火,人人有責”……“輕騎兵”摩托車護林隊員的身影掠過湖畔,宣傳口號響徹山間。早在2010年,村裏便組建了這支志願者護林隊伍,15年來隊伍累計巡護里程超過12萬公里。
今年8月,連晴高溫讓森林火險等級居高不下。巡護途中,隊員吳斌敏銳發現有人在黛湖旁吸煙,還生火做飯。吳斌立即進行勸導,及時消除火險隱患。
“為了巡護,吳斌的摩托車都跑壞了3輛。”龍天真感慨,大家日復一日地堅守換來了村裏連續60年無森林火情發生的安穩。
如今,這樣的“移動哨所”已遍佈北碚涉林區域。北碚區應急管理局局長費世軍介紹,目前全區15個涉林街道(鄉鎮)組建了“輕騎兵”摩托車護林隊,他們活躍在山間,與3支區應急救援尖刀隊伍、17支鎮街應急救援隊伍聯動,合力構建起守護森林安全的應急力量。
此外,北碚區還明確了早期火情處理機制:1分鐘內,相關人員需通過“智慧林長·森林防滅火”應用查看火情信息;3分鐘內完成風險核實,若確認存在風險,5分鐘內必須召集人員出動開展先期處置,並同步上報。
“十戶聯防”小組
森林防火築起“人民防線”
“進山可千萬別抽煙、別野炊!林區防火,安全第一!”下午2點,位於縉雲山南麓的北溫泉街道人民村黑石坪社,“十戶聯防”小組長郭世利攔住幾名徒步的游客叮囑道。
説了一下午話,他的嗓子變得有些沙啞。眼見路口沒有了游客身影,郭世利回家提來一把竹掃帚,開始清掃路邊的落葉。“最近天天落葉子,遇上火星就是大隱患,一定要盡快清理。”郭世利説:“我們村大多數是散居,只靠村幹部顧不過來。依靠‘十戶聯防’把周邊相鄰10戶左右農戶組織起來,大家守望相助,才能共同守護好家園。”
這樣的“鄰里守望”,早已融入當地村民的日常。今年夏天,金刀峽鎮七星洞村“十戶聯防”組長樸興安在巡護住家周邊林區時,發現幾名游客正搭建帳篷,一旁點燃的蚊香距枯枝落葉不足1米。他立即上前勸阻並遞上森林防火宣傳手冊,游客聽後立刻掐滅蚊香。
費世軍介紹,目前北碚區共成立森林防火“十戶聯防”小組1562個,涉及16828戶、45435人,結合森林防火有獎舉報辦法、村規民約等完善考核獎懲,形成群防群治新格局,也築起一道道森林防火的“人民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