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容孫女鄒傳德“續寫”《革命軍》-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13 08:13:22
來源:重慶日報

鄒容孫女鄒傳德“續寫”《革命軍》

字體:

十月十五日,鄒傳德與兒子鄒小谷開心合影。記者 周奇 攝\視覺重慶

  一份精神遺産可以傳承多久?我們從102歲的鄒傳德老人身上找到了答案:跨越整整一個世紀。作為“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的孫女,她用信仰、堅韌與愛寫就的“無聲《革命軍》”,將先輩的吶喊,化為了百年不熄的薪火。

  血脈鑄信仰:抉擇時刻的北上歸航

  鄒容,這位18歲便以筆為劍、寫下《革命軍》的青年先驅,為舊中國勾勒出民主共和的藍圖。他的精神並未隨時間流逝而湮滅,而是流淌在後代的血液裏。

  鄒傳德自幼聆聽先祖故事,革命精神與家國情懷並非書本教條,而是家庭日常的耳濡目染。她為人低調,鮮少提及“烈士後人”的身份,卻將“憂國憂民”的種子根植於心。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鄒傳德在重慶南開中學求學時,和一位貧窮卻滿懷理想的四川大學中文系學生相識。後來,共同的信仰讓他們組成家庭,成為一生的伴侶。

  1949年,國民黨的反撲幾近瘋狂,鄒傳德夫婦選擇暫避香港,隱忍蟄伏,卻始終心繫國家命運。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毫不猶豫選擇了離港北上,乘船前往天津,再到北京,等重慶解放後又回到了熟悉的重慶。他們投身於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建設,用實際行動完成了從思想到行動對先輩精神的傳承。

  風雨淬風骨:廿載逆境中的無聲堅守

  人生的航程並非總是風平浪靜。1958年,丈夫受到迫害,生活的重擔瞬間全部轉移到了鄒傳德的肩上。彼時她在一所民辦小學當英語教師,每月工資只有26元,卻要獨自撫養四個年幼的子女。

  那是怎樣一段艱難的歲月?她帶着孩子們往返於學校與監獄之間,清貧與悲苦如影隨形。然而,在她的臉上,孩子們看不到怨天尤人,反而透露出一股驚人的堅韌與平靜。她反復教育子女:“不能埋怨組織,凡事都有個過程,到了一定時間問題自然會解決。”

  在艱難時期,她將一次次的探監,變成了一場場關於等待、堅韌與信任的家庭教育課。

  二十年的篤定與堅守,守護了一個家庭的完整,更守護了孩子們對國家前途毫不動搖的信仰。此後,鄒傳德又受到了人生第二次重大衝擊——鄒容留學日本的經歷,被污衊為“裏通外國”。家庭飽受連累。

  再苦再難也未能將她擊垮。鄒傳德始終勸導孩子們:要相信黨和政府,事情總有真相大白那一天。

  四個孩子逐漸長大,丈夫得以平反,國家步入正軌。就這樣,鄒傳德一家從風暴漩渦裏挺了過來。

  薪火傳新聲:世紀迴響中的家族使命

  1982年,鄒傳德正式退休。她變得更加忙碌:從重慶到上海,從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到鄒容小學的慶典,她一次次向年輕人講述鄒容與《革命軍》的故事。

  2011年,由鄒傳德口述、其丈夫幫忙編寫的《鄒容的家庭和青少年時代的思想》問世,後被中國辛亥革命紀念館、上海鄒容紀念館、重慶曆史名人館等收藏,被列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學習教材。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她每月拿出一部分退休金資助貧困山區的孩子。“先祖精神不能丟。國家好了,我們老百姓才會好,我們每個人都要為國家出份力。”在她看來,資助一個孩子,就是為國家播種一份希望。

  在她的感召下,精神的火炬生生不息地傳遞着。兒子鄒小谷致力於&&海外華人,宣傳祖國建設,開辦科技企業。女兒鄒小菲投身職業教育事業,熱心社會公益活動。孫輩們也在積極向外界傳播先祖事跡與重慶的英雄城市精神。

  “我們自小聽曾祖父的故事長大,現在又參與了相關文稿的收集、整理、宣講,更加深刻理解了‘革命軍中馬前卒’的奉獻精神,也更清楚地意識到,身處改革發展的新時代,我們繼承先祖遺志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平凡崗位上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鄒小谷説,如今鄒家人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共同踐行着“堅韌、忠勇、開放、爭先”的重慶城市精神。

  今年9月3日,102歲的鄒傳德在觀看閱兵時發出振奮的吶喊。那一刻,一個世紀前那位18歲青年在《革命軍》中的吶喊仿佛穿越了時空,在他的後代、在億萬今日之中國人心中得到了最響亮、最長久的迴響。這,正是信仰與傳承最偉大的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