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米寬”處掘“百米深” 重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進階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12 08:31:55
來源:重慶日報

於“一米寬”處掘“百米深” 重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進階之路

字體:

  個頭不大,能量驚人;名聲不顯,卻身懷絕技。

  在高端投影光芯片上實現核心突破的漢朗精工、為L3至L5級自動駕駛打造“汽車之眼”的中科搖櫓船、用AI為腫瘤診療裝上“智慧大腦”的壹永科技……這些領域各異的企業,擁有一個共同的標識——專精特新“小巨人”。

  截至目前,重慶已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4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738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和科技型企業8萬餘家。它們憑藉在細分領域的極致專注與持續創新,不僅成為突破技術壁壘、守護産業鏈安全的關鍵力量,更是重慶構建“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加速形成新質生産力進程中,最活躍的“科創細胞”與最堅實的産業支撐。

  專註定力:“一米寬”處掘深井

  專精特新的靈魂,首在“專”字。它們堅守“長期主義”,甘於在細分賽道上坐“冷板凳”,用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持續深耕,將一招練到極致,直至成為行業仰賴的“單打冠軍”或“配套專家”。

  在渝中區,壹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正潛心深耕一個關乎生命的精密賽道——以AI賦能腫瘤診療。其核心産品“腫瘤診療規範化”系統,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經驗豐富的“質控專家”,在兩秒內實時解析海量病歷與複雜醫囑,對腫瘤診療的關鍵環節進行精準質控與智能預警,把可能的人為疏漏降至最低。

  目前,這套系統已覆蓋全國近80%的頭部綜合醫院和腫瘤專科醫院,確立了在核心醫療市場的領先地位,成為提升我國腫瘤診療質量與效率的“隱形守護者”。壹永科技董事長陳小梅介紹,今年4月,壹永科技將集團總部從北京遷至重慶,“看中的正是重慶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巨大潛力,以及重慶對醫療健康數據資源建設的前瞻性布局與堅定決心。”

  每輛賽力斯問界M9上,都有1顆來自漢朗精工的投影芯片。2020年落地巴南區的漢朗精工,自創立之初就選擇了一條陡峭的攀登路徑——橫跨液晶材料與光電器件兩大技術壁壘極高的行業。“全球能規模化生産液晶材料的企業屈指可數,而光電器件又深深扎根於半導體工藝。我們將這兩個高門檻領域深度融合,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的獨特定位。”漢朗精工總裁張志國的話語中透露出技術自信。

  這種從分子級材料到終端器件的全鏈條掌控,構成了該企業最深的“護城河”,使其在硅基液晶芯片等領域成功打破了國外壟斷,産品已批量應用於問界M9、M8,小鵬G7、P7等熱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AR-HUD(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2023年,公司營收還只有2300萬元,2024年就增長到7300萬元,今年預計能再翻一番,實現1.3億元營收。”張志國説。

  除了上述企業,在航空航天、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還涌現出重慶航天工業、重慶機床、太極集團桐君閣藥廠等一批在細分領域深耕超過30年的“小巨人”……它們用時間證明,專注是穿透周期最堅韌的力量。

  創新魄力:啃“硬骨頭”的決心

  “小巨人”的“巨”,體現在其敢於創新的魄力與實力上。它們雖多為中小企業,卻在研發上展現出“巨人”般的力度與決心,勇闖創新“無人區”,專啃“硬骨頭”。

  中科搖櫓船是這類“硬核”創新的典範。公司連續三年研發投入佔比超25%,這種高強度投入換來了顛覆性的技術成果。他們自主研發的激光雷達相機,開創性地提出了自動駕駛領域的“第三條路線”——從物理底層將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與可視化相機融為一體,實現了感知數據的原生統一。這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多傳感器融合中的“數據打架”難題,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提供了可靠的感知方案,且核心器件100%國産。

  在賽力斯超級工廠,由中科搖櫓船打造的國內首個應用於新能源汽車製造全流程的AI視覺質檢系統,如同“火眼金睛”,覆蓋衝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的360多個檢測工位,能在30秒內完成對整車上萬個零部件的精準檢測,將“光+AI”賦能智能製造的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

  漢朗精工同樣在研發上毫不吝嗇。自創立以來,該企業研發投入超1.2億元,依託自主開發的高性能液晶材料以及多年來在高精密工藝製程上的摸索,不僅在高端投影LCoS光芯片上實現了高分辨率與快速響應的核心突破,還在精密製造工藝這一關鍵環節填補了國內空白,為中國顯示産業的自主可控貢獻了“重慶力量”。

  據統計,我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強度達5.7%,平均擁有一類知識産權超20項。高強度、持續性的創新投入,正是它們能夠穿越産業周期,在激烈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甚至實現超越的共同密碼。

  生態沃土:雨林式培育體系

  “小巨人”的茁壯成長,離不開適宜的生態沃土。它們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先鋒,更是維護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支點。在重慶,一套系統性的培育機制正助力“小巨人”們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市經濟信息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重慶把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改革被納入市級重大改革項目高位推動,構建了“選種育種—選苗育苗—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上市企業”七個層級梯度培育體系,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機制。

  以“研究院經濟”為代表的創新孵化模式,正為“小巨人”的涌現提供源頭活水。比如兩江協同創新區,通過打造明月湖“教育+人才+科創+産業”協同創新生態,聯合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科創共享工廠,建成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等研究院所42家、中試平台49家,累計轉化科技成果2335項,孵化科技型企業869家。重慶還通過設立企業技術中心,推動企業開展産品技術創新,漢朗精工就在今年被認定為84家企業技術中心之一。

  此外,重慶深入實施科技賦智、數字賦能、金融助力等六大行動。尤其針對融資難題,創新推出一批金融産品。重慶市金融監管局持續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對製造業及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有力支撐。比如,中國銀行重慶市分行為專精特新“小巨人”摩西智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惠如願·知惠貸”産品,以企業名下發動機缸蓋機器人自動打磨系統等核心知識産權作為質押擔保,讓無形資産轉化為信貸資金。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餘額1863.86億元。此外,重慶還設立全國首個專精特新專板,推動630家企業入板,為企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進擊未來:從鏈上一環到全球一環

  如今,重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不再滿足於做産業鏈上的一個“配套之選”,而是立志成為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必選項”,展現出更大的雄心與擔當。

  中科搖櫓船創始人鄭道勤&&,公司將在深耕“AI+智能製造”的同時,向“AI+民生安全”“AI+生命健康”拓展,並瞄準“工業具身智能體”這一制高點。其激光雷達相機技術已衍生出應用於地質災害預警、水下精密檢測等多個高精尖領域的産品。

  “除了車載AR-HUD、激光電視,新興的AR眼鏡、移動機器人等産業也帶來了大量需求。”張志國説,漢朗精工正謀劃建設第二工廠,預計新增4條生産線,使産能再翻一番。

  “下一步,我們將向腫瘤全周期管理的縱深發展,一方面在早診、早篩、高危風險評估等方向拓展,另一方面探索患者診後的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壹永科技董事長陳小梅介紹,公司將積極尋求參與國家級腫瘤相關創新項目試點和重大科技專項的機會。

  據統計,全市82.8%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9%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集中在“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它們在産業鏈上“補短板”“填空白”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重慶經濟保持韌性的重要基石。2024年,重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4%,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展望未來,重慶專精特新“小巨人”正整裝待發,它們的進擊之路,不僅是企業自身的成長史詩,更是這座城市邁向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的堅實足跡。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