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123名“質檢員”累計參加評價項目21個 社會參評員助力重慶城市管理“精耕細作”-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12 08:31:06
來源:重慶日報

今年以來123名“質檢員”累計參加評價項目21個 社會參評員助力重慶城市管理“精耕細作”

字體:

10月27日,九龍坡區白市驛鎮社會參評員、周邊居民等對驛路口袋公園項目進行現場評議。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議事小院,居民代表正在表達對社區安裝車輛道閘的看法。(資料圖片)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四月十一日,市民在沙坪壩區人民醫院門前設置的“助醫等候區”椅子上休息。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他們深入街巷,以專業的眼光審視人行道的寬度,用社區工作者的經驗關注公園的長效運維,從教育者的視角發現環境的育人價值——在重慶,有一支以人大代表、專家學者、社區工作者、新就業群體等多元主體組成的隊伍。除了本職工作,他們還擁有一個共同的新身份:“城市治理社會參評員”(以下簡稱社會參評員)。今年以來,我市123名社會參評員累計參加評價項目21個。

  這支隊伍如何履行職能,他們的專業視角又如何為城市治理注入新活力?記者進行了探訪。

  見證公共空間改造惠及百姓

  秋日的陽光透過疏朗的樹影,灑在拼接精緻的青紅磚地面上。幾位老人悠閒地坐在休閒椅上對弈,旁邊傳來孩童嬉戲的清脆笑聲;曾經阻隔視線的實體圍墻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暢通無阻、充滿煙火氣的鄰里通道……近段時間,重慶高新區白市驛鎮驛路口袋公園舉辦了項目驗收會,一方面見證改造效果,另外後期怎麼維護、誰來維護,社會參評員的意見非常重要。

  “我也是一名社區工作者,進入公園就有很深的觸動,老人們圍坐閒話家常,孩子們在平緩的坡道上自在奔跑。”沙坪壩區覃家崗街道新鳴社區黨委書記錢春燕看了展板上的圖片才知道,原來這裡是雜草叢生、被居民自發開墾為菜地的閒置角落。

  為了讓社會參評員對改造工作有更多了解,項目設計師田清做了詳細的介紹。“這些材料都取自場地原有元素。我們沒有大拆大建,而是像做拼圖一樣,把時代的記憶碎片重新組合。”項目設計師田清指向那面由橘紅色舊磚和老式馬賽克拼接而成的景觀墻。

  “我小時候也見過這種設計元素,這些帶着上世紀印記的材質,在新的設計中非但不顯過時,反而煥發出獨特的生命力。”錢春燕告訴記者。

  “這體現了改造項目的精髓‘輕介入,重在地’。”田清進一步解釋説,改造中精準拆除阻隔動線的圍墻,修復破損鋪裝,像植入“支架”般增加無障礙設施和適老健身器材,場地原有的高差與植被沒有改動。

  “公園後期由誰維護?如何保障長效運營?”另一名社會參評員、社會工作者王爽的問題道出了不少居民的擔憂:公園建好了,後期誰來管、怎麼管才能長久用好。

  “後期將通過高新區政府公開招投標,委託第三方專業公司進行維護,並由街道和社區共同考核運維效果。”重慶高新區城市建設事務中心園林綠化事務部負責人王慧給出了明確答覆,這套權責明晰的運維機制讓社會參評員與周邊居民對公園的未來更有信心。

  “未來可以考慮引入聲樂、舞蹈等文藝團體,把這裡打造成開放的社區藝術課堂。”基於長期社區工作的經驗,錢春燕特別關注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類似口袋公園這樣的公共空間不僅要美觀實用,更應成為凝聚社區情感、構建全齡友好的精神家園。”

  看見城市治理中的“無聲育人”

  城市治理與教育工作的關聯究竟在哪?被推薦為社會參評員,市人大代表,大渡口區實驗小學黨委書記李竹起初還有些困惑。

  “當我走進街巷,才真正理解了這份工作的意義——它不僅是監督與評價,更是感受政府如何將‘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城市治理的過程。”李竹回憶説,今年夏天她作為社會參評員全程參與了中心城區全域環境綜合治理第二季度成果實地考察,一些民生項目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竹介紹,沙坪壩區樹人小學門口彩色混凝土鋪就的人行道不僅防滑耐磨,還採用了醒目的紅綠黃三色劃分法,按不同年級劃分家長等候區。家長們在“沙磁護學驛站”裏等候,驛站裏座椅、洗手間、免費飲水機等設施一應俱全。

  更讓李竹感到驚喜的是,學校周邊交通擁堵也得到了進一步緩解。這所學校周邊曾是沙坪壩區交通“堵點”之一,經過改造後,閒置地塊新增停車位,市民停車再也不用繞圈圈;公交道延長,可容納6輛公交車同時停靠……

  “我看到的不僅是美觀的人行道,設施完備的驛站和安全的通行路線,更是一種無聲的育人環境。孩子們在上下學途中不必再擔心坑洼的路面或擁堵的車流,而能在色彩明快的步道上觀察季節的變化,在環境中感受美的熏陶。”李竹&&,美育教育開展有一定難度,無法僅靠知識傳授,需要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接觸美。“城市治理後的環境與課堂美育相呼應,當學生把課本中的色彩知識帶入現實場景,用審美眼光重新認識社會,教育便超越了教室的圍墻。”

  在實地觀摩中,李竹也提出了自己的觀察與建議。“商場裏付費的精緻游樂設施,社區裏單一化的鍛煉器材,可能限制了兒童自由探索的天性。”李竹提到,孩子們需要更多能夠激發創造力、促進合作交往的低成本、自然化游戲空間,比如利用坡地設計探險小徑,或在社區角落設置沙池、蹺蹺板等開放式設施。

  “我們去了沙坪壩區、渝中區、九龍坡區等多個區縣,每個地方都因地制宜地打造兒童友好的城市環境,讓城市成為滋養孩子成長的土壤。”李竹説,城市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既是風景,也是教學的延伸:整潔的街道教會孩子秩序感,匠心的園林 啟發他們的審美力,這種“無聲的教育”是對課堂教育非常有益的補充。

  用專業視角丈量治理實效

  “能受邀擔任社會參評員,我非常榮幸,作為一名專業人士,不能只在學校裏,更應該為城市治理盡一份力。”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重慶市公路學會靜態交通專委會秘書曾超告訴記者,當前超大城市綜合治理面臨複雜挑戰,社會參評機制通過引入多元視角,能突破傳統管理範式。作為學者與社會參評員,自己既可將學術理論應用於實踐檢驗,又能從一線治理視角為交通治理領域研究提供鮮活案例,實現“産學研用”深度融合。

  “鎂橋路兩側人行道長期被路邊停放的車輛佔道,行人通行只能走行車道,附近兩個公交車站的進出站處也被佔用,嚴重影響行人安全……”大渡口區鎂橋路附近居民對此意見很大。經過治理後,效果如何?曾超等人專程來此了解情況。他看到,以前這裡路邊停放的車輛不見了,人行道視野開闊,行人暢行無阻。一位女士正推着嬰兒車在人行道上散步。

  除了有直觀的感受,曾超還重點了解了三個方面:整治的長效性、市民的獲得感與交通的實質性改善。“長期效果要看管理機制能否持續、資金保障是否到位;市民的滿意度需要通過科學的抽樣調查來量化;對於交通的改善效果必須用數據説話,準確評估關鍵路段的通行效率提升、違停率下降以及對周邊路網的分流效果。”

  除了停車問題,在曾超的行程中“AI技術賦能垃圾分類”也是考察的重點。在南岸區銅元局街道,曾超參觀了數字化的垃圾分類管理平台,可以看到每個月各社區的垃圾産生量,每日生活垃圾清運聯單信息和電子&賬,垃圾實際量和轉運數據……在渝中區化龍橋街道雍江苑小區,3000余個家庭廚余垃圾桶安裝智能芯片,實現廚余垃圾自動破袋、尋桶投放,精準評價投放效果。

  “在考察這類AI賦能項目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技術既要‘聰明’,更要‘好用’。不能只看大屏幕上的數據,更要深究它到底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曾超&&,在“工具”層面,要看它能否實現管理上的“降本增效”,例如,是否需要通過減少管理人員、垃圾分類指導員的投入,降低垃圾管理平台、智慧垃圾桶的營運成本;在“決策”層面,要審視大數據分析與預測的準確率,平台是否真正支撐了垃圾收運路線、頻次規劃的優化,讓決策更科學;此外,在“價值”層面,還需考量技術是否促進了公平,例如能否更合理地調配公共資源,相對均衡地服務不同社區。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