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1月13日電(邵以南)地處長江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市巫山縣,一江碧水,兩岸青山。近年來,當地積極探索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的綠色發展之路,依山就勢着力培育三大“生態寶貝”,美了山水富了民。
2024年7月2日,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柑園村,果農在採摘巫山脆李。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資料圖片)岸邊産佳果
今年夏天,巫山脆李又是一個豐收季。14萬噸巫山脆李搭乘飛機、高鐵“飛”出三峽,在全國千余城市實現“今天下單,明天見李”。
有“中華名果”之稱的巫山脆李,還手握“全國優質李金獎”“重慶市十大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等金字招牌,品牌價值已連續7年居全國李品類第一,巫山先後獲評“中國脆李之鄉”“全國優質李生産基地縣”。
誰承想,當地農民過去主要墾荒種植玉米、土豆、紅薯“三大坨”作物,僅能維持生活。
巫山傍依長江,海拔適宜,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使這裡出産的李子格外脆甜,但以前農戶只在房前屋後種幾棵自己吃。
2014年以來,具有經濟價值的脆李,受到巫山縣的大力扶持。政府部門通過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大面積推廣。
脆李可口,但容易裂果、保鮮期短一直是弱項。巫山縣副縣長彭曉蓉介紹,巫山與科研院所合作,採用樹冠覆膜、臭氧霧化殺菌等新技術,裂果率降低50%以上,冷藏保鮮延長至60余天。
目前,巫山全縣脆李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覆蓋低山、中山、高山,形成早熟、中熟、晚熟三類品種和持續3個多月的銷售周期。當地開發“脆李産業大腦+未來果園”,實現了生産管理、産品銷售、營銷推廣等各類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
巫山還積極推動産業鏈延伸,建成脆李加工園,研發脆李月餅、果酒、面膜等深加工産品20余種。打造“江南李花長廊”“江北千頃李莊”兩個大型鄉村生態旅游景觀,吸引游客春賞花、夏摘果,實現年均綜合收益5億元以上。巫山脆李種苗繁育推廣逐步覆蓋三峽庫區宜産區縣,合力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全球影響力”的生態特色農業品牌。
“巫山脆李已經成了庫區名副其實的‘搖錢樹’。”彭曉蓉説,截至2024年底,種植區脆李種植面積79.8萬畝,産量55.6萬噸;巫山脆李種植業産值50.7億元,全産業鏈綜合産值超77億元。
長江巫峽的紅葉景觀。新華網發(黃璜 攝)秋冬披紅粧
“滿山紅葉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峽……”20世紀80年代初,一部名為《等到滿山紅葉時》的電影紅遍全國,讓長江三峽的紅葉進入人們的視野。
1998年,巫山旅游業在經歷“告別三峽游”後陷入歷史低谷,當年僅接待游客36萬人次。此後連續多年,年接待游客量不足50萬人次。
破局之鑰,竟“藏”在傳統的秋冬旅游淡季——每年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長江三峽兩岸漫山的楓樹、黃櫨、烏桕等樹種次第變紅,猶如片片彩霞,與山水交相輝映,如詩如畫。
能否把紅葉景觀變成巫山的一大旅游特色,打造巫山旅游的新産品?沿着這條思路,當地將其作為“生態寶貝”大力培育,在2007年策劃舉辦了首屆重慶長江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開幕當天就接待了上萬名游客,一舉引爆市場。當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數增長近10倍,達1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9億元,比2006年增長8倍以上。
如今,巫山紅葉已成為三峽庫區最具能見度的秋冬季旅游品牌,“北有香山紅葉,南有巫山紅葉”的敘事深入人心。當地以紅葉為媒,連續舉辦18屆紅葉節,並衍生出系列活動,培育文旅、體旅、商旅、農旅融合發展新型業態。
“以前村民們都將黃櫨、烏桕等紅葉樹砍了當柴燒。隨着紅葉節的舉辦,大家逐漸意識到保護紅葉樹的重要性,逐漸從砍樹賣樹轉向看樹護樹。”巫山抱龍鎮青石村黨支部書記楊慶華説,他們村依託紅葉節,大部分村民吃上了旅游飯。如今,青石村有30多戶人家辦起了農家樂,最高年收入能達20萬元,紅葉樹成了村民的“發財樹”。
同時,巫山深入開展“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行動,投資2.3億元,實施三峽庫區生態廊道巫山段林相改造及紅葉景觀建設項目,新(改)造紅葉景觀林5萬餘畝,全縣紅葉樹品種多達200多個,種植面積達120萬畝,在有效涵養庫區水土的同時,進一步讓峽江兩岸的紅葉成片、成景。
巫山小三峽的野生獼猴。新華網發(巫山縣文化和旅游委供圖)山上有獼猴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古詩中的巫猿就是巫山的野生獼猴。由於環境變遷,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三峽兩岸已難聞“猿聲”。
近些年,隨着人們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通過退耕還林、保護植被,森林覆蓋率不斷提升,三峽地區再度成為各種野生動物的樂園。一度消失的獼猴快速繁衍生息,成為巫山又一個“生態寶貝”。
長江一級支流大寧河,流經巫山時形成了眾多峽谷,其中要數小三峽最為出名。生活在這裡的獼猴吃喝不愁。每週1000斤玉米粒,這是巫山人送給獼猴的“口糧”。投食點分佈在60公里長的小三峽各處,每到一處,投食員都會吹起哨子,呼喚猴群來加餐。人與猴和諧相處,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大看點。
河床下切,深槽迫岸,植被退縮,生態傷疤一度由大寧河延伸到了大昌湖——原始植被覆蓋的優質生態環境,曾因挖砂採石、竭澤而漁,變得岌岌可危。
幾年前,23家企業的挖沙船,被徹底趕出了大寧河。巫山縣大昌鎮七里村黨支部書記、磨刀溪河長梁華強説,挖砂船到這裡進行“岸採”,是直接從河道裏面進行採挖,這樣會改變河流、河床。但停止開採後,通過水流的自然衝擊就能重新修復河道。
大昌鎮居民盧成毅説,因為挖砂會破壞環境,再加上老百姓環保意識比較低,這裡魚的品種減少了很多,而鳥類原先基本上是看不到的。經過這些年生態保護,現在大家已經能夠在這裡看見更多的魚類和鳥類了。
蓬勃的生命是最好的環境試紙。如今在巫山小三峽一帶,野生獼猴數量越來越多,種群從兩三百隻發展到現在的3500多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場景,已在綠水青山中重現。
三大“生態寶貝”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2024年,巫山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7.6%,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康養加快興起,全縣旅游人數、綜合收入年均增速15%以上,躋身全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巫山縣委書記曹邦興&&,今後,將更好守護這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更好轉化出“金山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