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彭水縣,一支由各級勞動模範組成的骨幹力量,正以匠心與實幹在鄉村振興一線奮發作為,繪就“世界苗鄉”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圖景。
扎根鄉土 激活産業新動能
彭水縣總工會發起“勞模工匠助推鄉村振興示範引領行動”,統籌全縣4名全國勞模、40名省部級勞模和14名重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組建5支志願幫扶隊,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指導、政策宣講與法律服務,推動農業産業提質增效。
全國勞模李紹玉創辦榮玉苗家刺繡公司,創新“訂單式培訓+居家就業”模式,幫助留守婦女實現“守着娃、繡着花、養活自己又養家”。今年以來開展培訓24期,培訓803人,帶動200餘人居家就業,實現産值160萬元,苗繡成功轉化為“指尖經濟”。
市級勞模羅遠周建立“公司+農戶+基地”發展模式,統一供苗、保底收購、深化加工,帶動700余農戶發展高澱粉紅薯産業,預計年産值達1300萬元,有效延伸産業鏈、提升附加值。
匠心傳承 培育鄉村工匠梯隊
勞模隊伍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着引領作用。原彭水縣文化館館長王映光系統蒐集整理非遺資料400余項,成功申報縣級非遺252項、市級非遺36項,推動《彭水高&獅舞》《鞍子苗歌》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打造“世界苗鄉·養心彭水”文化品牌,推動建成13個非遺傳承基地、5個傳習所,培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0余名。
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紹玉建成1028平方米“苗繡館”,集保護、體驗、研學、銷售於一體,推動“非遺進景區”,實現活態傳承。她與蠟染名師王光花獲評國家首批鄉村工匠名師。縣職業教育中心設立蠟染大師工作室,工會組織開展刺繡培訓3000餘人次,為鄉村工匠隊伍建設夯實基礎。
數字賦能 拓展電商助農空間
面對數字經濟浪潮,勞模積極引領農業轉型升級。重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程川率先開展“農産品+直播”助農實踐,通過“田間直播+雲倉直髮”模式覆蓋23個行政村,累計銷售農特産品860萬元,暢通苗鄉特産出山渠道。
同時,程川團隊聯合西南大學等高校實施“新農人培育計劃”,研發智能直播系統,打造“苗繡包裝+溯源二維碼”特色産品,推動電商助農從“賣産品”向“樹品牌”升級。其“雲端帶貨+線下體驗”雙線營銷成效顯著,實現傳統農業與現代技術的有效融合。
機制創新 構建長效發展格局
彭水縣建立“資源整合—精準匹配—成效評估”閉環管理機制,根據勞模專長組建産業發展、醫療服務、文化傳承等5支服務隊。醫療隊深入鄉鎮義診30余場,服務群眾4000餘人;産業幫扶隊指導企業打造紅薯特色品牌;教育服務隊走進校園宣講勞模精神。同時,完善榮譽激勵與政策支持相結合的“雙循環”激勵機制,激發勞模積極性。
目前,“勞模+基地+農戶”合作模式在彭水廣泛推廣,勞模精神的示範效應持續擴大,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創業。該縣的實踐表明,勞模工匠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他們秉承“擇一事終一生”的執着,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開拓創新,彰顯了工匠精神與新質生産力的深度融合,驅動着新時代鄉村走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何開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