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高新區清安能源智慧零碳産業園區,工作人員在演示用交直流一體化充放電移動儲能系統給新能源車充電。(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聰明的車”駛上“智慧的路”,不僅能“一路綠燈”,還能“看”得更遠,預知風險、提前決斷,應對複雜路況“從從容容、游刃有餘”……近日,在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15家中外車企集體“出道”,開展4項智能網聯汽車核心應用場景的動態演示,讓現場的體驗官直呼“過癮”。
這是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西部智聯)牽頭組織的一場“車路雲一體化中外車企一致行動”,旨在打通多項車路雲一體化關鍵技術鏈路,證明車路雲一體化的核心價值和量産可行性,推動智能網聯汽車邁向全新的、協同共享的應用階段。
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本路徑。如今,兩者的融合不斷釋放活力,讓重慶高質量發展“向新力”十足,加速繪就“新新”向“融”的未來圖景。
搭建三大平台
形成“中心+企業”模式
車路雲一體化以“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強大的雲”為核心理念,是我國率先提出的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路徑。當前,我國正全力推進車路雲深度融合,從技術探索走向規模化實踐,重塑産業未來。
重慶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工業城市,近年來錨定萬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建設目標,加快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
2022年4月,由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克強院士團隊共同策劃,西部智聯正式成立。作為聚焦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其定位十分清晰:以科技創新為根本,做産業化引領者、促進者和協同者,推動“四鏈”融合,在重慶打造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生態。
自成立以來,西部智聯通過搭建核心科研平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以及産業化應用轉化平台,聚焦車腦、雲腦、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形成“中心+企業”的發展模式。
“截至目前,我們已在重慶累計孵化企業18家、招引落地企業20家。”西部智聯總經理褚文博介紹,其中,智禦維科(重慶)科技有限公司已推出智能網聯新能源重卡量産車型,並累計獲得融資3億元;西部創源智行科技(重慶)有限公司聚焦汽車大模型應用領域,服務比亞迪、上汽等頭部車企,估值已達2.5億元。
褚文博&&,如今,西部智聯已建成全國先進的車路雲一體化雲控基礎平台,可以為“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提供強大的雲端“大腦”。不過,不同品牌車輛與雲端系統互聯互通仍是當前行業面臨的共性難題,開展“車路雲一體化中外車企一致行動”,目的就是探索實現車輛“看得更遠、想得更深、行動更協同”的路徑,加速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上車”步伐。
“四不像”機構
打通從研究到應用的全鏈條
新型研發機構,“新”在哪?
在不少業內人士的口中,新型研發機構都有一個共同的別稱:“四不像”機構——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機構、不完全像企業、不完全像事業單位。但正是得益於“四不像”的特質,讓它打破常規,體制機制更加靈活,從而積蓄更大的“向新力”。
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就是這樣一家機構。
計算機輔助工程(CAE)軟體是高端製造業研發創新的“核心基礎設施”,在汽車、航天、船舶等領域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國CAE軟體國産化率不足10%。
事實上,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高校就已開始研發CAE底層算法,但這些成果長期缺乏産業化應用,逐漸落後於高端製造業的需求。
為破解這一難題,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的支持下,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成立北達飛易有限元倣真軟體研發中心(以下簡稱北達飛易),聚焦CAE底層數學問題攻關及其産品化展開研究。
由北大數院教授、北大重慶大數據研究院院長胡俊領銜的團隊,成功打造出北達飛易新一代CAE算法引擎。近年來,北達飛易持續深化與中國商飛等龍頭企業協同創新,支撐國産大飛機等重大裝備研製深度應用與迭代優化,通過突破技術壁壘、拓展商業化場景,全面提升高端製造業自主可控能力與創新效能。
北達飛易只是北大重慶大數據研究院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的一個縮影。
自2021年正式運行以來,該研究院入駐項目24個,申請知識産權300余項,發布原創科技成果30余項。
“我們通過創新‘高校+校內組織機構+異地科研機構’三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已初步打通數學學科從基礎研究到落地應用的全鏈條。”胡俊&&。
企業“挑大梁當主角”
帶動上下游協同發展
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當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同頻共振,企業更是在“新新”向“融”中“挑大梁、當主角”。
前不久,清安儲能技術公司(以下簡稱清安儲能)研發的高安全移動儲能系統上線運行。該系統是全國首個實現交直流一體化充放電的高安全移動儲能系統,猶如一個行走的“巨型充電寶”,能儲存3135度電,可供6輛車同時充電,適用於大型活動、應急救援等多種場景。
清安儲能雖然成立只有4年時間,但已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重慶市潛在獨角獸企業,帶動本地産業鏈上下游30余家企業協同發展。
安全是儲能産業發展最核心的問題。4年來,清安儲能堅持自主創新、技術引領,為産品設立8道防線和108道安全防火墻,讓儲能電站級別的大型安全事故概率降低為零。
從成立時只有30平方米臨時辦公場地,到如今擁有3萬平方米總部大樓和製造基地;從只有3個人的創始團隊,到如今團隊規模達200人,且80%都由自己培養……如今的清安儲能,已布局200項知識産權,構築起核心技術“護城河”,建設儲能項目百餘個,企業估值約10億元。
“未來,我們將通過‘裝備+解決方案+運營’多元業務協同,以裝備智造能力、全棧服務能力、數智運營能力打造智慧能源生態閉環。”清安儲能董事長李德勝&&。
儲能産業鏈很長,孤軍奮戰不可行。為此,2022年以來,清安儲能牽頭成立重慶市儲能與智慧能源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匯聚市內外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投資機構等數十家單位,通過技術交流合作、資源和成果共享、優勢互補,形成良好的産業生態;成立重慶儲能與智慧能源創新中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擔任技術顧問,通過搭建科研平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和産業化應用轉化平台,積極培育引入産業鏈相關企業,打造儲能與智慧能源産業集群。
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9123家、科技型企業7.56萬家。當大中小企業加速成長、融通發展,重慶將匯聚起更大“向新力”,激發高質量發展更加強勁的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