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出“車腦”“車心”,離不開人才政策和創新舞&-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10 08:03:56
來源:重慶日報

造出“車腦”“車心”,離不開人才政策和創新舞&

字體:

  11月初,在賽力斯五雲湖總部,賽力斯科技公司智能測試中心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彭江正和團隊一起測試問界汽車整車控制軟體。他目光專注地落在電腦屏幕上——不斷躍動的數據流,實時勾勒出車輛“大腦”的每一處運行細節。

  “我們的智能化AI測試系統,可以對整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增程器等核心部件的數據進行快速解析,精準定位問題根源。”彭江語速極快。

  彭江是湖北人,帶着他的“造車夢”在渝十餘年間,他已成為給新能源汽車接“心臟”、造“大腦”的技術尖兵。

  打破技術壁壘

  攻克“三電”與軟體難題

  2016年,碩士畢業的彭江放棄了沿海多家知名車企的邀約,選擇加入正處於向新能源轉型關鍵期的賽力斯。吸引他的,不僅是重慶雄厚的汽車産業基礎,還有他心中的“造車夢”。

  然而,起步遠比想象艱難。入職之初,彭江面臨的第一個重大任務,就是主導建設電機、電池、電控“三電”系統的聯調&架及HIL測試體系。彭江解釋,“三電”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完備的研發與驗證能力是企業獲取生産資質的核心前提。

  那段日子,他與團隊爭分奪秒、日夜攻堅。“白天對接設備硬體,晚上鑽研軟體代碼,連休息時腦子都仍在梳理接線邏輯。”彭江回憶。其間,項目也曾遭遇重大挫折——一次,因線路匹配錯誤導致電池包在調試中被燒燬,一度讓團隊士氣跌入低谷。

  在公司的全力支持下,他們迅速協調資源,重新梳理流程,最終耗時三個多月,成功完成“三電”認證,為賽力斯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掃清關鍵障礙。

  更核心的挑戰接踵而至——自主研發整車控制器,即汽車的“大腦”。此前,該技術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開發周期長、成本高且受制於人。彭江坦言:“那種無力感,特別憋屈。”

  在“軟體定義汽車”成為行業共識的背景下,彭江與團隊毅然投身到自研的漫長征途。為徹底攻克這一技術壁壘,彭江曾前往北美硅谷研發中心聯合進行自主軟體開發及測試,回國後,又和團隊一起進行高強度的自主開發。

  歷時近四年,團隊最終完成整車控制器平台軟體100%自研,並首次成功應用於SF5車型。

  回顧那一刻,彭江依然十分振奮:“一個字——爽!”

  大膽技術創新

  重構智能軟體測試體系

  2020年,賽力斯與華為聯合開發問界汽車,彭江擔任問界M7項目軟體組組長。他帶領團隊經過多輪方案論證,成功將自主研發的整車控制器平台應用於問界車型,並創新性地將熱管理控制器集成其中。

  這一自主技術路徑不僅確保了項目如期推進,更顯著降低了研發成本——累計節省費用超過7300萬元。彭江算了一筆賬:“僅集成熱管理控制器一項,單&車即可節約成本110元。以問界M7預計銷售30萬輛計算,整車成本因此降低約3300萬元。”

  在軟體集成環節,彭江敏銳地意識到傳統開發模式的局限——依賴手動串聯各程序員開發內容,效率低、易出錯。於是,他主動主導構建域控制器軟體架構平台及持續集成(CI/CD)體系。程序員將代碼上傳至平台後即可實現自動集成,不僅準確率大幅提升,人效提高至少30%,軟體迭代效率也提升2倍以上,累計節約研發成本逾2400萬元。

  2023年彭江升任賽力斯智能測試中心副總經理後,推動了一場變革:以“産品化思維”重構整個智能軟體測試體系。

  隨後,他迅速組建起一支300多人的技術團隊,主導搭建起三大平台——自動化測試平台、數字化測試管理平台與AI智能化測試平台,全面覆蓋智能汽車軟體十大核心系統。這套“雲—管—端”一體化智能測試系統,不僅將整體測試效率提升至原來的3倍,顯著縮短産品驗證周期,為車型快速上市贏得寶貴時間,每年還可節約成本超過1200萬元。

  目前,團隊共申請發明專利160項,已獲授權32項,發表論文3篇。為持續提升技術引領力,彭江還主動參與重慶市科技局重大專項,並在職攻讀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致力於將前沿理論與複雜産業實踐深度融合。

  生活豐富多彩

  堅持運動、周末帶娃

  在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中,彭江始終保持自省:真正的續航力,來自對身心的持續投資。

  “不管工作多忙,身體永遠是第一位的。”每週三次,他總會準時出現在小區旁的公園跑道,完成5到10公里晨跑;周末則常與同事相約,在奔跑中交流。運動於他而言不僅是鍛煉,更是一種能量循環,“運動能讓身體狀態更好,頭腦也更清晰”。

  不久前,彭江又報名參加一場馬拉松。在他看來,跑馬拉松所需的堅持與耐力,與技術攻堅有着共通的精神內核,“不追求一時衝刺,而是穩紮穩打、持續向前”。

  這份對運動的熱愛也感染了整個團隊,他們經常一起參加運動和比賽。“在體育比賽中,我們一起努力、一起思考、一起突破,最終贏得榮譽。這種精神同樣能幫助我們攻克工作中的難題。”彭江説。

  每週日,則是他雷打不動的“家庭日”。彭江會放下工作陪伴4歲的兒子——去動物園看熊貓、去郊外露營,或來一場短途旅行。“10月底剛帶他去成都看了大熊貓,現在他還總念叨着想再去。”一提到家人,彭江的語氣不自覺變得柔軟,“工作再忙,也要留出時間陪伴家人,他們是我最堅實的底氣。”

  在重慶十餘年間,彭江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快速發展,也實現了個人成長與事業突破。“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離不開重慶對技術創新的重視與投入,離不開公司這麼好的平台。”彭江感慨,重慶的人才政策,讓他與團隊得以心無旁騖地投入技術攻關。更關鍵的是,這座城市已構建起從零部件到整車製造、從測試驗證到場景應用的新能源汽車完整生態,為技術人員提供了廣闊的創新舞&,“在重慶,只要有想法、肯奮鬥,就總能找到發光發熱的土壤”。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