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以體系為基、品牌為引、數字為翼全力打造學習型社會-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10 08:03:55
來源:重慶日報

重慶以體系為基、品牌為引、數字為翼全力打造學習型社會

字體:

  在重慶,一場關於終身學習的生動實踐正悄然改變着市民的生活:大渡口區的李世相老人,床頭常年放着放大鏡、筆記本、老花鏡“三件寶”,六十余載扎根鄉村把柑橘種成了“致富金果”;在潼南區的花椒田裏,清華大學畢業的張昇平化身“張技術”,帶領團隊開發體系、打造品牌,助力雙江鎮鮮花椒年産量突破534噸,帶動263名村民穩定就業。在城口山間的“小木屋”裏,肖金蓉為孩子們點亮了藝術之光,也幫媽媽們“繡”出增收之路;在渝中區,15分鐘終身學習服務圈,“圈”出市民們的幸福生活——學習,正以千百種模樣,溫暖着重慶市民每一個尋常日子。

  這背後,是我市為每一位市民編織的終身學習網絡。

  打造面向個人、面向城鄉、面向全民的全天候、全場域、全覆蓋終身學習服務體系,織密覆蓋城鄉的四級社區教育網絡;擦亮181個終身學習品牌,形成了“學有榜樣、行有方向”的濃厚氛圍;搭建全年齡段的全民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台,開發“樂渝學”小程序,升級學分銀行,為這座學習型城市插上了騰飛翅膀;創新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川渝攜手共建“終身教育協作圈”,形成協同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新格局……

  重慶,正以體系為基、品牌為引、數字為翼,將“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願景,一步步變為現實。

  山城處處是課堂 織就“人人皆學”幸福圖景

  放眼重慶的社區街巷、田間地頭,一個個鮮活的學習故事正在上演:田間課堂裏專注記錄的村民、親子同堂共學的溫馨畫面,VR閱讀中沉浸體驗的青少年……這些場景共同編織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山城幸福圖景。

  學出一位“土專家”。在大渡口區跳磴鎮石盤村,李世相與他的“三件寶”——放大鏡、筆記本、老花鏡相伴數十載。他用放大鏡察看柑橘蟲情,用筆記本記錄種植數據,戴着老花鏡研讀農技文章。這份執着讓他從普通農民成長為村民信賴的“土專家”,帶領鄉親把春見柑橘種成了“致富金果”。

  扎根一片“花椒田”。前不久,在2025年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全國總開幕式上,來自潼南區的新時代全國“百姓學習之星”張昇平的動情分享感動了許多人。這位從清華園走出的青年,毅然扎根潼南小鄉村。他創新“理論+VR+實操”三維教學模式,累計開展培訓300余場,目前已培養出百餘名技術骨幹;帶領團隊開發“花椒産業標準化考核體系”,打造“清華花椒”品牌。2024年雙江鎮鮮花椒産量突破534噸,産值達320萬元。

  辦起一間“小木屋”。城口縣北屏鄉松柏村,一座原木小屋靜靜佇立。每週三下午,孩子們的歡笑聲與畫筆沙沙聲從這裡傳出。這是32歲的肖金蓉創辦的“小木屋課堂”,3年來已為120余名山區孩子點亮藝術之光。她同步創辦的“婦女微家”已開展技能培訓6期,開發文創産品30余種,帶動50余名婦女年均增收超4萬元。

  鋪開一張“學習網”。在渝中區的大街小巷,一幅“15分鐘終身學習服務圈”的活地圖正悄然鋪開。渝中區作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積極構建“全方位教育惠民”新體系,打造“全時空泛在學習”新空間,引領“全市域全民閱讀”新時尚,打造的“15分鐘終身學習服務圈”惠及千家萬戶。

  當前,我市正為市民鋪就一條學習“高速路”“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全民學習生態日漸成熟。

  近年來,重慶構建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與老年教育融通的終身教育體系,形成由1個市級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38個區縣社區學院、1019個街鎮社區學校、10125個村居學習中心構成的覆蓋城鄉的社區教育四級網絡,31個職業院校社區教育示範基地、30所老年教育試點校、4所老年大學示範校,年均開展培訓超4500場,服務市民超600萬人次。

  同時,我市還印發《重慶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推進教育現代化規劃(2024—2035年)》,將“加強終身教育公共服務,推進學習型重慶建設”納入戰略布局;發布《重慶終身學習資歷框架》,打破校際壁壘,實現各類學習成果互認互通;加速推進《重慶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立法進程,不斷完善終身學習制度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5月,重慶開放大學《重慶終身學習制度建設的五維實踐路徑》入選教育部學習型社會建設重點任務典型案例,為城市終身教育體系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與實踐範本。

  特色學習品牌“火出圈” 學有榜樣超過癮

  在重慶,一個個終身學習品牌如繁星點亮山城,從社區院落到田間地頭,從智慧課堂到非遺工坊,多元的內容、靈活的方式與紮實的成效,正共同構築起學習型城市的鮮明標識,推動“學有榜樣、行有方向”的生態蔚然成風。

  扎根鄉土育新風,渡舟“369講堂”成理論傳播播種機。在長壽區渡舟街道太平村,“369講堂”以30分鐘短課、6類實用內容、9支宣講隊伍為特色,將“茶館院壩”變課堂,用“鄉音土話”傳理論,真正實現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過去是自掃門前雪,如今是爭相為村作貢獻,”村支書王忠偉感嘆。3年來,該品牌累計開課420余節,惠及群眾超3萬人,成為夯實基層治理、涵養鄉風文明的示範樣板。

  緊貼民生辦實事,“三進行動”實現精準送教。“現在用手機就能繳費,生活方便多了。”潼南區蔣爺爺的欣喜,是重慶“三進行動”落地成效的縮影。作為聯動全市48所職業院校、社區學院及老年大學的服務品牌,“三進行動”圍繞“百門課程進社區、職業培訓進園區、農業科技進鄉村”持續發力,3年來足跡遍佈30個區縣,開展送教送課近800場,服務群眾超5萬人。

  點亮城市夜生活,“觀音橋夜校”變身市民文化充電站。“搶課比搶演唱會還難。”市民的感嘆,折射出“觀音橋夜校”的火爆程度。自2023年初創辦以來,該品牌已開設課程860余堂,從傳統書法繪畫到前沿AI應用,最熱門課程往往30秒內被一搶而空。目前,26個特色夜校教學點已覆蓋整個街道,累計服務學員1.7萬人次。

  截至目前,重慶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指導各區縣社區教育學院成功打造了民主村“三師學堂”“點燈教育在鄉村”“紅岩文化大學堂”等181個具有影響力的終身學習品牌項目。這些品牌在服務超大城市治理、助推鄉村振興、促進文旅融合等方面形成了強大的示範效應。

  作為全國學習型城市建設的先行區,重慶市教委始終將品牌培育作為推動終身教育發展的核心路徑,開展重慶終身教育特色品牌推介工作,&&《重慶市終身教育特色品牌項目推介指南》,系統構建起品牌培育的制度框架,從項目設計、過程管理到成效評估,形成全鏈條工作機制。以楷模之姿激勵奮進者勇毅前行,以品牌之效推動全民終身學習。

  學習榜樣、爭做榜樣,在崇尚先進、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下,重慶市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上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入選教育部首批學習型城市網絡城市、縣域學習中心典型案例9個、社區教育品牌課程34門、“智慧助老”案例3個,課程20個、“能者為師”社會教育實踐創新項目51個,特色課程44個,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照進了現實。

  雲上搭起“學習艙” 數字賦能新成長

  在2025年“敬老月”期間,重慶依託“樂渝學”小程序,精心打造了一場名為“銀齡綻放·渝見風采”的老年教育教學成果線上展。活動匯聚了來自全市各區縣社區教育學院、老年大學等選送的383件優秀作品,面向公眾開放點讚與互動,並評選“最佳人氣獎”。近16萬市民紛紛登錄小程序,在線欣賞作品、參與點讚,共同融入這場屬於全市老年朋友的數字盛會。

  老年人在平台上盡展才情,青少年也借助雲端汲取養分。2025年10月,巫山中學紅葉考古社的同學們與各地游客通過“樂渝學”平台輕鬆完成報名簽到,參與巫山博物館《百萬年時空對話》公益課程。在國慶假期,《大巫山的人類奧秘》《巫山的考古事業》和《時間偵探大作戰》三堂趣味課程接連開展,帶領大家共同“破譯”跨越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密碼。

  “這個功能強大的‘樂渝學’小程序,操作卻十分便捷。”一位鐵粉市民説道,只需在微信頂部搜索“樂渝學”,進入後系統將智能定位或支持手動選點,實時推薦所在區域的社區教育課程與活動。據了解,該平台內容覆蓋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學歷提升與職業培訓等多個領域,諸如“探尋母城記憶 講好重慶故事”“老年人生活中的心理智慧”“一部手機帶你去旅行”“無人機駕駛”“健康運動指南”等海量課程一應俱全,形成多類型、多層次、多樣態的優質學習資源矩陣。

  近年來,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精神,重慶開放大學在重慶市教委的指導下,創新打造“一網到底、體系協同、場景融通”的全民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台、“樂渝學”小程序,聚合1.1萬集學習資源,讓學習觸手可及。迭代升級學分銀行平台,以“學分銀行”為樞紐,構建“崗課賽證”融通體系,推動職業教育精準對接産業需求。截至2025年,全市已設立95個學分銀行分中心,開設學習賬戶100萬個,完成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230多萬人次,全方位服務市民終身學習。

  重慶的實踐不僅走在全國前列,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今年5月,重慶市成為全國首家完成教育領域公共數據資源登記的學分銀行,為數字重慶建設提供重要教育應用場景。學分銀行建設實踐先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字教育大會等典型案例。今年6月,重慶開放大學九龍坡學院作為全國唯一市區縣代表,在教育部主辦的數字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主題活動上分享“重慶經驗”,獲得與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平台為基,數字賦能。重慶築牢支撐學習型社會的數字底座,為市民提供了多類型、多層次、多樣態的優質學習資源和個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學習支持服務,成功營造出終身學習的城市風尚,讓知識惠及全民,讓生活因學習而更美好。

  鏈結>>>

  銀發族玩轉AI

  樂享智慧新生活

  “今天學會了手機AI操作技能,以後出門更方便了。”71歲的顧金秀參加“渝悅銀齡 e起學吧”活動後,迫不及待與老伴分享成果。這場銀發與AI的相遇,正是重慶跨越數字鴻溝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重慶創新開展“渝悅銀齡”系列活動,依託“線上+線下”雙軌模式,走進家庭、社區及養老機構,通過數字技能培訓、體驗市集、雲課堂等方式實現全域覆蓋,累計幫助近8萬名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有效提升其數字生活幸福感。

  “渝悅銀齡”系列活動是重慶老年教育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重慶積極貫徹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將老年教育納入《重慶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推進教育現代化規劃(2024—2035年)》戰略布局,資源供給持續強化,建成優質老年教育課程59門,其中33門入選教育部“智慧助老”“能者為師”項目,以教育賦能讓老年生活更從容、更多彩。

  川渝攜手

  共建“終身教育協作圈”

  6月15日,由川渝兩地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及成都市終身教育促進辦公室聯合主辦,重慶開放大學承辦的“從社區沃土到銀齡星空——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工作者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落幕。為期6天的研修聚焦“終身教育特色品牌建設”,吸引川渝地區89名教育工作者參與,活動通過政策解讀、實踐觀摩與團隊共創等多種形式,深化了兩地在社區與老年教育領域的協作交流。

  唱好雙城記,成渝一家親。多年來,重慶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目標,充分發揮終身教育在服務全民學習、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關鍵作用,全力推動區域終身教育協同發展。通過常態化舉辦社區教育協同發展主題活動、學習型城市建設研討會、師資培訓等,逐步構建起終身教育區域協作機制;聯合培訓1.7萬名教師,促成38家辦學機構深度合作,創新推出成渝學分銀行數字化平台與西部資歷框架標準,率先實現跨區域學習成果的互聯、互通、互認。

  今年恰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5周年。川渝兩地將於11月11日在四川巴中聯合舉辦“2025年川渝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開幕式”,交流展示在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方面的成果,持續深化協作,為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教育合力。

【糾錯】 【責任編輯:李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