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中新增44家重慶企業。截至目前,我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達34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量達5738家。增長背後藏着什麼樣的密碼?近日,記者走訪了三家代表性企業。
聚焦新賽道
軟江圖靈以技術創新打開細分市場
走進重慶軟江圖靈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軟江圖靈),技術創新氣息撲面而來。該公司研發的數字文博智慧博物館方案,借助AI數字講解員、數字3D虛實結合等技術,讓博物館“活”了起來。
據介紹,軟江圖靈成立於2020年,雖然是一家年輕企業,但近兩年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高達422.18%,研發投入佔比12.14%。公司此前已獲高新技術企業、重慶市中小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多項認定。其核心産品“人工智能算法通用分析平台”,是一個集成數據預處理、模型訓練、驗證、優化和部署等功能的一體化系統,有效降低AI算法開發門檻。
艾瑞諮詢報告顯示,2023年,軟江圖靈以1.583億元收入佔據國內市場11.07%份額,排名第三。2024年,公司推出人工智能安全檢測一體機,具備實時監控、異常行為識別、自動報警等功能,廣泛應用於公安、政府等重要安防領域。“這款産品2024年實現銷售3000余&,佔全國銷售量的13.8%。”公司負責人説,今年1—10月,公司已實現營收1.38億元。
為支持像軟江圖靈這樣的科技型企業成長,重慶市通過梯度培育體系精準施策,推動企業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已達2020年末的8.6倍,成為“小巨人”企業的充足後備軍。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中信科智聯以高價值專利賦能産業生態
中信科智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科智聯)作為中國信科集團旗下專注C-V2X車聯網技術的“國家隊”,不僅是C-V2X標準的核心制定者與關鍵技術引領者,其“蜂窩車聯網(C-V2X)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更被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評定為“總體技術水平國際先進”,並成功入選工信部國家科技成果庫。
截至目前,中信科智聯已在全球範圍擁有有效專利280余件,其中發明專利超過200件。公司自主研發了數字化知識産權管理系統,推動知識産權從“數量積累”向“價值釋放”轉變。
以專利為紐帶,中信科智聯積極拓展“産學研”協同路徑。公司與重慶大學、重慶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共建“技術産業化聯合創新實驗室”,與重慶郵電大學聯合推動19件專利技術開展開放許可,並深度參與智能網聯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促進創新資源雙向流動。
目前,中信科智聯已攜C-V2X專利技術落地西部(重慶)科學城,參與總投資6億元的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承擔“科學城城市道路智慧化升級改造”等重點任務。
中信科智聯的成長路徑,正是重慶積極發展“研究院經濟”、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生動縮影。在全市層面,42家産業研究院已累計轉化科技成果2335項,孵化企業869家,持續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隊培育輸送高質量的後備力量,形成科技、産業與人才相互促進的良好生態。
踐行綠色轉型
瑞竹公司讓傳統竹産業邁向高端製造
在重慶忠縣烏楊工業園,重慶瑞竹植物纖維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竹公司)的生産車間裏,23條智能生産線全天候運轉,實現“一根竹子進去,一套餐具出來”的現代化生産。
這家成立於2009年的企業,是全國首家全竹纖維新材料生産模壓容器的企業,如今已發展成為集竹材種植、研發設計、智能生産於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年産環保餐盒5億隻、産銷3億元。
“我們累計投入7000余萬元用於技術研發,已申請專利軟著50余項,全程不添加化學助劑,邊角料100%回收利用。”公司負責人王建忠介紹,這種綠色智造模式,成為打開國際市場的“金鑰匙”,産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1—6月,瑞竹公司向馬來西亞出口竹製品同比增長一倍,已佔據當地可降解餐具市場約15%的份額。隨着國家“以竹代塑”政策深入推進,該公司針對國內飲食特點培育厚壁竹種,開發新型模具,新建生産線,其産品在國內市場逐步打開局面。
在瑞竹公司的轉型升級過程中,重慶的産業政策發揮了重要引導作用。當地政府累計投入6000余萬元,聯合國際竹藤中心、重慶大學等機構與高校構建從竹林到成品的全産業鏈。
市經信委中小企業處相關負責人&&,在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過程中,重慶特別注重引導傳統産業通過技術改造創新邁向高端製造。瑞竹公司的成功轉型,正是重慶推動傳統産業嵌入“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的生動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