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1月10日電(韓夢霖)今年是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以下簡稱“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啟動實施10周年。11月10日,在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重慶市商務委主任、市中新項目管理局局長章勇武介紹,十年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累計簽約政府和商業合作項目347個、金額260億美金,累計跨境融資217億美元,雙方探索形成了33項具有首創性、高辨識度的制度性開放成果。新加坡持續保持重慶市第一大外資來源國地位,東盟成為重慶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突破傳統産業園區開發合作模式,通過現代服務業經濟帶動,探索內陸開放新路徑,深化了中新政府間合作項目的內涵。”章勇武&&。
在中新雙邊合作機制性會議上,形成了中新多式聯運示範項目、中新(重慶)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等13項現代服務業領域重要合作成果。重慶和新加坡謀劃推動的陸海新通道,成為中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標誌性旗艦項目,成功構建了中國西部聯結東盟乃至全球的貿易走廊。
商務部亞洲司副司長李岸&&:“陸海新通道開通之後,從重慶到新加坡鐵海聯運的時長從10天壓縮到7天,單箱成本降低1/4,重慶的汽車零部件、農産品都通過通道出口,企業物流成本降低了、訂單增多了,這是傳統園區模式難以實現的。”同時,陸海新通道也帶動了西部地區對東盟進出口總額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比通道啟動之初的2018年增長了75.3%。越來越多的西部企業通過“重慶—新加坡”這個通道“借船出海”,拓展東盟市場,真正實現了“重慶帶動、西部受益”。
李岸介紹,合作內涵突出“制度創新”,也是項目的一大突出特點。十年來,重慶與新加坡聚焦打造制度型開放樣本,加強首創性探索,構建陸海聯動的開放戰略&&。在金融領域,落地了亞洲首個奧特萊斯不動産投資信託,以及中西部地區首筆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試點基金、首筆綠色跨境債券、首筆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等新業態新模式,幫助重慶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在海關監管領域,首創了“一單兩報”“保稅航材分撥”等模式並在全國推廣,企業通關效率提升40%,這些制度創新為西部內陸地區開放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在規則標準銜接方面,新加坡企業與慶鈴汽車共同研發“重慶産”右舵版輕卡。今年3月,重慶肉類製品首次完成新加坡出口地區認證,實現了中西部地區對新出口肉類産品“零”的突破;中新(重慶)農業合作計劃助推雲陽菊花、忠縣忠橙等農産品通過新加坡首次出口國際市場,農産品出口貿易額超2.5億元,讓“重慶産”優質農産品走上全球餐桌。重慶和新加坡探索形成的跨境融資通道,幫助陜西、四川、新疆等西部其他10個省區跨境融資63億美元,服務企業100多家。
在現代服務業領域,雙方聚焦金融、航空、物流、信息四大重點領域深入推進合作。新加坡在華最大投資項目來福士廣場,既是新加坡企業在重慶的集聚地,也是服務市民工作生活的商業綜合體,更是讓萬千游客流連忘返的“城市封面”。新加坡高等院校在重慶聯合企業設立實驗室,圍繞新技術開展協作研發;新加坡企業在渝西地區建設國際酒店、海洋公園;“重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將新加坡作為走向海外市場的重要目的地。渝新兩地企業還積極圍繞綠色發展謀劃合作,在重慶運營的9個集中供冷、供熱和分佈式能源項目,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6萬噸,相當於植樹200萬棵。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很多成果已經融入了重慶城市國際化進程,也成為廣大市民朋友生活新體驗的一部分。”重慶市商務委副主任、市中新項目管理局副局長孫熙勇&&。
據介紹,在科教領域,新加坡國立大學在兩江新區設立重慶研究院,這是新國大在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的對外合作項目,研究院引入新加坡的科研資源和教育體系,孵化科創企業45家、培養博士103人。在醫療健康領域,重慶首家外商獨資的綜合性國際醫院重慶萊佛士醫院,以及中新腫瘤醫院、美陸眼科醫院等一批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相繼落地,利用國際化診療技術服務川渝地區市民超20萬人次。在文化旅游合作方面,中新兩國互免簽證政策和日益頻密的渝新航線,新加坡企業還設立重慶首家外資國際旅行社,讓兩地市民互游更便捷、往來更密切。10年來,渝新往來人次增長了5倍、新加坡來渝入境過夜游客數量增長了7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