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重慶市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暨濕地保護宣傳周啟動儀式現場。
11月5日,2025年重慶市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暨濕地保護宣傳周在重慶市黔江區濯水古鎮正式啟動。本次活動以“共建濕地生態 守護鳥類家園”為主題,由重慶市林業局、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主辦。
活動中,來自國家林草局、市林業局、市政協等部門及相關區縣的代表、志願者、市民代表齊聚一堂,共話生態保護,共築綠色家園。學生、護林員、司法、快遞員、市民代表等共同宣讀《鳥類保護倡議》。來自黔江、梁平、開州三地的濕地工作者,講述了濕地從“閒置洼地”到“生態寶地”蝶變的故事。
互動區內,市民們領取“生態集章手冊”,在濕地問答、拼圖游戲、糖畫體驗中感受生態樂趣。郵政展棚也成為“人氣打卡點”,印有中華秋沙鴨、黑葉猴、鴛鴦等珍稀動物圖案的郵票整齊陳列,展現巴渝野生動物的靈動之美。“小微濕地+”成果展前,25處點位的修複路徑與管護做法以圖文方式串成“生態地圖”,不少市民拿着手機拍下關鍵做法;在保護區展位,工作人員展示保護成果,向市民講起“動物如何被發現、救護、重返自然”的完整流程。
重慶是西南山地濕地的典型區域,野生脊椎動物800余種、其中鳥類500余種,具遷徙習性的候鳥超300種。重慶市已建成濕地公園26處、國家重要濕地2處、市級重要濕地3處,發布“小微濕地+”名錄25處,首批劃定9條候鳥遷徙通道並設立鳥類環志監測站,持續開展越冬水鳥同步監測。阿蓬江濕地被認定為國家重要濕地,中華秋沙鴨已連續14年在綦河流域江津段越冬。
重慶市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汪樹祥&&,重慶已形成“保護修復—監測預警—執法監管—公眾參與”相銜接的工作閉環。前期通過濕地植被重建、棲息地恢復等工程夯實生境基礎,劃定候鳥遷徙通道並開展環志與越冬水鳥同步監測,為候鳥遷飛提供更安全的通道和“補給站”。
他介紹,今年以來,重慶會同公安、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部門持續開展專項執法,查辦野生動植物案件142起、打擊處理192人,聯合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的跨部門、全鏈條機制基本形成。下一步,重慶將一體推進濕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系統修復,完善監測網絡和預警處置,做強科普宣教與社會參與,把“愛鳥護濕”嵌入校園、社區與文旅場景,匯聚部門、行業與公眾合力,共建濕地生態、守護鳥類家園。
黔江區政府黨組成員李大東&&,黔江地處武陵山腹地,近年來,通過生態修復、數字賦能和制度保障等舉措,空氣質量居全市重點區域首位,森林覆蓋率達65%,阿蓬江水質長期保持Ⅱ類及以上,“清水綠岸、魚翔淺底”已成常態。
“我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推動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旅游發展深度融合,讓生態之美轉化為發展之利。”李大東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