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17個女孩的3分半鐘-新華網
新華網 > 重慶 > 正文
2025 11/06 08:46:15
來源:新華社

特寫:17個女孩的3分半鐘

字體:

  燈光漸起,17個女孩站在舞&&央。舞&兩側,打下兩束追光燈,兩名指揮老師各站一角,背向觀眾,隨着音樂節拍,對女孩們比劃着手勢。

  女孩們聽不見聲音,卻翩然起舞。

  11月4日下午,全國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屆群星獎頒獎活動在重慶舉行。山西太原市聾人學校的17個女孩,現場表演了舞蹈《蒸蒸喜樂》片段。這個節目,也讓她們摘得了我國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群星獎。

  3分半鐘的表演,她們圍着一隻巨大的“蒸籠”,如浪花一般起落、跳躍、舒展,用靈動的舞步演繹農家民俗場景。

  山西太原市聾人學校的17個女孩正在表演舞蹈《蒸蒸喜樂》片段。(主辦方供圖)

  演出結束,掌聲雷動。女孩們聽不見,卻能感受到現場的這份熱烈。下場時,她們不停地與台下觀眾揮手致謝,臉上是藏不住的喜悅。

  來到台下,女孩們爭相抱着獎盃合影,不時雙手翻飛,用手語向同伴表達內心的激動。

  太原市聾人學校教師、團隊領舞魏玉潔,最清楚這一路有多不容易——孩子們最小的五年級,最大的高二,是從全校300多名學生中挑選出來的,沒有一個學過專業舞蹈。

  山西太原市聾人學校的17個女孩正在表演舞蹈《蒸蒸喜樂》片段。(主辦方供圖)

  談起訓練的艱苦過程,高一學生師敬椏的臉上掠過一絲複雜的情緒,她用手語對記者“説”:“困難很多,我也數不清。”

  聽不見音樂,很難跟上節奏;缺乏舞蹈基礎,連模仿一個動作都很吃力;視覺存在盲區,有時一個轉身,就錯過了台下指揮老師的手勢……

  從校園排練室走向全國舞&,為這3分半鐘的“綻放”,她們花了一年多時間。

  化粧室裏,魏玉潔輕輕挽起一個女孩的褲腿。尚未完全消退的瘀青和疤痕,訴説着堅持的不易。

  “暑假30多度的天氣,我們從清晨練到深夜,一天在排練室待八九個小時。有學生在打磨動作時受傷,卻不願掉隊,一直咬牙堅持。”魏玉潔的言語裏滿是心疼。

  山西太原市聾人學校師生在參加舞蹈排練。(受訪者供圖)

  採訪過程中,幾個女孩通過打字與記者交流。她們打下幾個字,停頓、刪掉;凝神思考,再打下幾個字——“我們一路上走走停停,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不知道哪來的一份勇氣和力量去堅持下來”。

  這是一股怎樣的力量?

  一説起跳舞就眼睛發亮的學生劉雨馨,在被問及“舞蹈帶給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時,忽然低下頭沉默,眼眶一點點泛紅。

  我們靜靜等待着。

  終於,她抬起頭,喉嚨微微振動,發出了兩個模糊、沙啞,卻擲地有聲的字音:“自——信——”

  話音未落,淚水已奪眶而出。這兩個字,承載了太多無聲世界裏的掙扎、否定與最終的自我戰勝。

  她們的世界雖是安靜的,但她們的內心,卻奔涌着比任何聲音都更響亮的渴望——被看見,被“聽見”,至少在這3分半鐘。

  “心想事成,我們很開心。”劉雨馨擦着眼淚,笑了。(記者周思宇、吳夢桐、周文衝)

【糾錯】 【責任編輯:韓夢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