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職引未來”職業指導服務市級示範活動圓滿結束。據了解,今年7月以來,為切實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市就業服務管理局組織川渝職業指導專家,深入渝中區、江北區、渝北區等16個區縣,通過進校園、進社區、進家門等方式,為150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失業青年等重點群體,開展“一對一”“面對面”職業指導和生涯輔導。
同時,配套開展政策宣介、崗位推薦、困難幫扶等精細化、定制化就業服務,確保幫扶精準到“人”、服務延伸到“家”,搭建起從“迷茫求職”到“精準就業”的橋梁。
求職速通有 “智囊”
專家面對面保駕護航
“自我介紹沒緊扣崗位需求,與視頻剪輯無關的經歷太多,掩蓋了實操優勢。”面對前來參加職業指導服務的小熊,職業指導專家劉老師一語道破了關鍵問題。
小熊從老家萬州到重慶中心城區來應聘視頻剪輯工作,雖然進入了幾家新媒體企業的一面、二面,但遲遲未得到企業錄用消息,青年旅社每日的費用和渺茫的前途讓小熊焦慮不已。
就在劉老師逐點幫他梳理面試表達技巧、優化簡歷時,小熊此前面試的新媒體企業突然來電。
情急之下,小熊打開免提,邀請劉老師一同傾聽並指導回答,在劉老師的幫助下,小熊在電話中突出了關鍵能力描述和相關工作經歷及成果。
10分鐘的溝通結束後,企業當天下午便向小熊發&&職通知——這場經歷,讓小熊從“求職焦慮”轉為“入職喜悅”。
解當下面試之急
更築崗位適配根基
“我是學小學教育專業的,回巫溪老家後,想應聘小學語文督學老師。”成都文理學院應屆畢業生小袁告訴職業指導專家張老師,因為自己只有初中化學代課經歷,求職一直不順利。
張老師深入分析,小袁存在目標崗位和工作經驗不匹配、教學核心技能未體現等問題,一方面建議小袁調整目標崗位,優先投遞助教崗,優化簡歷,用崗位需求倒推簡歷重點,突出教學方案設計、兒童心理學實訓、教學創新工具運用等能力,一方面對小袁開展面試能力培養,幫助小袁構建系統化面試能力、建立自信穩定的面試狀態。
根據小袁的求職意向,張老師還運用就業公共服務資源,幫助其對接小學中高年級實習機會,彌補教學年齡段單一短板。目前,小袁已入職教培機構輔導教師崗位。
多舉措消除“求職迷茫”
實現從“被動求職”到“主動擇業”轉變
“運營類工作比較火,我就盯着這類崗位投簡歷,專家分析了才知道,原來運營還有內容策劃、數據分析、用戶增長等細分方向,每個方向的核心能力要求、晉陞路徑及工作強度都不一樣。”在綦江區的職業指導現場,重慶工商大學應屆畢業生小丁道出了困惑。
與小丁一樣,不少青年求職時緊盯“熱門崗位”,卻對崗位認知模糊、缺乏行業視野,陷入“求職迷茫”。
市就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職業指導專家現場介紹指導外,今年的“職引未來”活動,特別聚焦新職業就業典型宣推和求職遠景規劃,篩選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智能裝備、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領域5個新職業,邀請職業指導專家對職業價值、職業發展前景以及求職路徑等方面進行深度剖析,同時結合人社部最新發布的新職業清單,補充雲網智能運維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AI輔助醫療專家等職業,製作了10部基於真實工作場景的短視頻。
“這些視頻通過職業自述、專家解析等形式,生動展現新職業的工作內容、發展前景和求職路徑,用年輕人喜愛的短視頻方式,讓青年直觀了解‘身邊的新職業’。”該負責人説。
“我們希望通過‘新職業認知+求職遠景規劃’,讓青年不再只盯着傳統熱門崗位,而是結合自身特點找到適配方向。”該負責人&&,截至目前,已有不少青年通過新職業宣傳,將求職方向轉向智能裝備測試、AI等新興領域,實現了從“被動求職”到“主動擇業”的轉變。
構建多元化職業指導模式
打通青年就業的“最後一公里”
據介紹,在本次活動中,我市編寫了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職業指導服務市級示範活動案例集,總結30例優秀服務案例,按照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長期失業青年等人群分類建庫,標注服務難點、幫扶要點、工作成效,推動職業指導服務標準化。
此外,通過本次活動,川渝職業指導專家服務團也建立起“短期破局+長期賦能”的精準服務流程,不僅能高效化解青年群體當前面試危機,助力突破求職瓶頸,還能引導青年沉澱與崗位高度契合的專業能力,為未來職業進階儲備核心競爭力。
“我們要做的,就是打通青年就業的‘最後一公里’,讓他們不僅能找到工作,還能找到好工作、長期發展的工作。”市就業局相關負責人説。
該負責人&&,未來,重慶將持續深化川渝職業指導協作,創新職業指導模式,為青年群體提供更多精準就業幫扶,促進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助力青年實現個人價值與城市用工需求的精準對接,讓更多青年在重慶現代化建設的舞&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坐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