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江霧未散,西沱古鎮渡口已迎來第一縷晨光。“渝石客1508”靜靜泊在岸邊,66歲的船長陳華安站在船頭,目光掠過江面,一如過去33年裏的每一個清晨。
三代擺渡,&&一江
“我在船上出生,在船上長大。”陳華安的話語裏,流淌着家族與長江的不解之緣。從外公那一代起,他家便與渡船結緣。母親16歲上船,21歲成為女船長,父親則是船上的水手。1992年,母親退休,33歲的陳華安接過舵輪,成為西沱至石寶航線上的新一代“擺渡人”。這一接,便是三十三載。
“慢點,坐穩了再開船!”每天清晨,陳華安總是笑着迎接趕早的菜農。他&&提重物、扶老人,待所有乘客坐定,才轉身走進駕駛艙。引擎響起,渡船緩緩離岸,船尾劃開的水痕,如一條紐帶,連接兩岸。船艙裏,新鮮的蔬菜、金黃的板栗、沾着露水的瓜果,映着菜農淳樸的笑容。這熟悉的煙火氣,陳華安已看了三十多年。
堅守因被需要,安全是永遠的承諾
隨着移民搬遷與年輕人外出務工,渡口客源日漸稀少。昔日的二十多艘渡船陸續改行,唯有陳華安堅持了下來。“我要是走了,兩岸百姓往來得多繞幾十里路。”西沱與石寶隔江相望,水路僅5公里,陸路卻長達67公里。這艘渡船,成了兩岸百姓出行的“生命線”。
33年來,陳華安換過4艘船。2019年,他傾盡積蓄購置了能抗6級風浪的“渝石客1508”。“哪怕只有一個乘客,到點必開,虧了也跑!”逢年過節游客增多,他便加開航次,硬是撐起了這條航線。
“霧大不走、雨大不走、風大不走,不夜航、不超載。”這是陳華安堅守33年的“五不”準則,也是他實現“零事故”記錄的基石。不航行時,他仔細保養設備、打掃船艙,救生衣襬放整齊,座椅一塵不染。
他的守護,不止於渡運。2023年夏,長江退水,他蹚進泥灘搭木橋;2024年秋,村民江邊摔傷,他火速駕船送醫;2025年夏,貨船漂移險情,他配合海事部門拖船排險……“都是應該做的事。”陳華安説得平淡,卻令人動容。
一船連兩岸,文旅一線牽
西沱古鎮雲梯街,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街”;對岸石寶寨,則有“江上明珠”之稱。陳華安的渡船,讓“一腳踏兩縣、一日賞雙景”成為現實。今年國慶中秋期間,他創下日均20航次、載客千人的紀錄。
“一邊是千年古鎮的煙火,一邊是長江盆景的秀美,來這裡旅游,非常值得!”游客在船上拍照讚嘆。而西沱鎮沿江社區的金大哥感慨道:“沒有這渡船,山貨變不了俏貨。”
開到70歲,再退休。江風染白了陳華安的頭髮,歲月在他手上刻下老繭,卻磨不滅他對擺渡的熱愛。“跟長江打了一輩子交道,早就分不開了。只要老百姓還需要,我就開到70歲再退休。”
他的渡船,是交通工具,更是情感的載體——載着菜農的希望、游子的思念、游客的嚮往,也載着他半生的責任與擔當。
長江奔流不息,渡口人來人往。陳華安用33年的堅守,書寫了一段跨越兩岸的“擺渡情”。這情,如江水綿長,在歲月中沉澱,成為一江兩岸最動人的風景。(劉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