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0月29日電(記者谷訓)在重慶銅梁區安居鎮象山村的重陽節長桌宴上,65歲的王正芳照顧着身邊高齡的鄰居們,她是當地新啟動的“銅怡家”銀齡志願服務項目的參與者。銅梁區動員低齡、健康老人組成夕陽結伴助老服務隊,結對照料高齡老人,是重慶低齡老人釋放“銀發價值”的生動寫照。

如今,不少“活力老人”變身服務者,在社會上繼續發光發熱。南川區70歲的水稻種植技術專家霍中華從退休後就沒閒着,他説:“半生積累的技術經驗,我覺得不用可惜了,別人也在邀請我,我就義不容辭。”最近兩年多,他返聘到南川區興隆鎮金花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做與農委銜接和技術幫扶的工作,幫助村集體流轉的1200畝水稻、油菜扭虧為盈。“多介紹一個經驗,村裏就少走一截彎路,我也得到了自豪感、價值感。”霍中華説。
近年來,重慶市人力社保局開展退休“雙高”人才工作,霍中華是1352名重慶市退休“雙高”人才之一。在2025年重慶市退休“雙高”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培訓會上,市人力社保局發布了“雙高”人才聘用崗位258個,並計劃此後每年聘用退休“雙高”人才600名以上。
重慶多地推行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新模式,則以“奉獻——積累——回報”機制,讓低齡健康老人的勞動貢獻獲得直接的回報。在沙坪壩區,低齡健康老人為他人服務的時長可兌換同等養老服務;涪陵區打造“幸涪儲蓄”數字化體系,服務時長可換物資或家政服務。

政策也在為“銀發力量”鋪路。重慶2024年&&《關於深入開展新時代“銀齡行動”的實施方案》,提出銀齡助力鄉村振興、銀齡助力基層治理和社會服務、銀齡助力文化建設、銀齡助力醫養服務四個方面任務。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的“銀齡行動”相比,新時代“銀齡行動”將把參與主體從老年知識分子拓展到全體老年人,提高老年人參與“銀齡行動”的廣泛性;行動內容從智力援助、技術幫扶為主,拓展到“銀發巡邏”、兒童託管、互助養老、全民參保、扶殘助殘、探訪關愛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前重慶市65歲以下低齡老年人規模約210萬,70歲以下老年人口近400萬,佔比超過46.5%,老年人口結構相對低齡。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教授郝志超認為,數量較多且健康狀況、受教育水平相對較好的低齡老年人,既可能為勞動力市場提供潛在資源,推動彈性退休制度發展,也能憑藉充足財富儲備和與時俱進的消費觀念,為旅游、健康養生等産業帶來消費新機遇。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晴。”越來越多的老人用活力打破年齡偏見——當政策激活活力、社會驅散偏見,“夕陽”時光不僅能光耀自己,更能照亮他人。

